极速天气 资讯 《赶作业》全国热映,收好这2招,帮孩子战胜拖延症

《赶作业》全国热映,收好这2招,帮孩子战胜拖延症

点击关注简耕,一起轻松养育~

每年假期结束前,家家户户都要上演的“赶作业”大战。家长嘴上边骂着“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心里边心疼着眼前这个边写边哭的娃。

孩子的拖延症根深蒂固,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着急上火,百般无奈之下,不如让我们看看孩子拖拉、磨蹭背后的真实原因。

暑假余额已不足,但作业还堆积成山。每到假期尾声,面对作业烂尾楼,老母亲河东狮吼的催促,孩子们不情不愿的哀鸿声一片。

“不到最后一天,绝不动笔”,小小拖延症患者们一反常态的奋笔疾书,总能在开学前一晚创造“一个晚上,一支笔,一个奇迹”。

赶作业的绝活,拼的是手速,更是心态。

放假时每天拖拉磨蹭有多淡定,开学前火急火燎赶作业就有多崩溃。

但无论这学期开学前的教训多惨痛,下一个假期,拖延症依旧照犯不误。主打一个“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屡教不改。

“快点,快点”,父母们挂在嘴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要想孩子有效率,全靠爹妈发脾气。

屡教不改的拖延症,成了家家户户大战的导火线。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打败「磨蹭派」?

不到最后不行动,并非因为懒

拖延症,是现代人的通病。

加拿大经济学家皮尔斯·斯蒂尔(Piers Steel)将拖延症定义为:当事人主动拖延一项既定任务的执行,哪怕他明明知道这样做可能会使情况恶化。

斯蒂尔指出,80%~9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患有拖延症,其中有50%的人认为长期拖延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他们的生活充斥着学习计划和分散精力的联谊社团活动,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在“拖延症”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但明明拖延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团糟,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宁愿拖到最后一秒才行动?

在TED Conference的演讲中,作家Tim Urban用一个生动而发人深省的奇妙比喻,让许多人都记忆深刻。

他举例说明:

在拖延症患者的脑袋中除了代表理智的船长,还有一只极其渴望及时行乐的猴子。

原本,人生航程应该是一艘由理智决策者掌舵的生命之船,然而贪图享乐的那只猴子却不受控制,总会不停跳出来干扰。最后,甚至取代了理智决策者,变成猴子独自开船。

但当截止时间逼近,焦虑的大怪兽会如同海上巨浪般,猛然出现,吓跑那只短视而纵欲的猴子。

此时,理智决策者重新掌舵生命之船,生命之船才得以继续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这像不像每次面对任务的你,明知应该专心致志,尽快完成,却总会被不经意的小娱乐所吸引,刷刷手机、打打游戏、看看剧,不知不觉就沉浸到了不务正业的消遣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到时间来不及了,才惊慌失措,赶紧回归正道。

即便回归,内心也仍会对“猴子”念念不忘,对任务冷眼相待。

因为“及时行乐的猴子”就像巧言令色的损友般,更有吸引力,也更容易让你放下戒备,随之前行。而一板一眼的“理智船长”,由于框框条条的规矩繁多,总是让人难以亲近。

尤其是,当任务并非你所愿时,内心就更倾向于靠近“猴子”,远离“船长”。

研究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教授Timothy Pychyl指出,知道“有一件重要任务在等着自己去完成”,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焦虑感。不仅如此,想象任务结束后可能会有的结果,也会让人感到紧张不安。”

美国德保尔大学心理学家约瑟夫·费拉里(Joseph Ferrari)表示“逃避型拖延者”都具备两个强烈感受:一是对这项任务感觉不爽,二是希望逃避这种不爽的感觉。

因此,人们就会通过回避、否认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逃避这种焦虑和烦躁。

时常把“明天再说”挂在嘴边,这种习惯性的拖延,并非因为懒,更多是不愿意面对。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孩子在假期面对各科五花八门的作业大山,听着父母喋喋不休的催促,内心不自觉就会产生抗拒心理,越想逃避,代表享乐的小猴子对他们就越具备吸引力。

于是,能拖就拖,成了常态。

两招赶走拖延症,有效提高行动力

加拿大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认为,人们迟迟不肯行动、能拖则拖的主要原因有4个:

(1)目标太大、太远;

(2)对完成一件事情的信心不足;

(3)没有强烈的愉快感;

(4)注意力不集中;

所以,他提出一个公式:行动力=信心×愉悦/分心×目标。

而Tim Urban在演讲中也提到:及时行乐的猴子只关注两件事情:简单和开心。

这跟孩子一样,小脑袋瓜里最关注的就是轻松、好玩的事儿。你喊他来吃喝玩乐,他积极喊“到”,让他读书写字,瞬变牛“磨”王。

所以,想要让孩子戒除拖延症,就要想办法把任务变得“简单”和“开心”。

01

一切从简

不愿踏出第一步,常常是因为“看不见成功”。

一个人距离预期回报(或成就感)越近,这个回报看起来就越有价值。因而他会更愿意尽快完成工作,以期尽快获取回报。

换句话说,相比遥遥无期的奖赏或者荣誉,马上就可以获得的满足感,更能激发人们的动力。

而对于头脑简单的孩子来说,任务越简单,越容易激发他们的行动力。

目标从简

不要一上来就催孩子“作业还有那么多,还不抓紧时间”。

把“完成暑假作业”,简化成“这周先写完《精彩暑假》那本作业”。

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太大的目标听完就先被吓退了。

一年背3000个单词好难,一天背10个单词却很容易。一次只订一个小目标,任务看起来简单,孩子才更有信心完成。

任务从简

一张列满任务的计划表,密密麻麻,孩子找不到重点,倒先觉得压力山大。

任务精简,压力大减。

例如,上午只给三个任务,语数英各一个:

一目了然,心里有数,抵触情绪越小,越能促使孩子小步快跑。

环境从简

学习的环境,越“一穷二白”越好。

把书桌上除台灯以外的物品都撤掉,让孩子目之所及,只有当天要完成的作业。

分散注意力的东西越少,孩子的专注力越不容易被“及时行乐的小猴”带跑。

就跟大人关掉手机,夜里更容易快速入眠是一个道理。

02

保持愉悦

为什么孩子一说玩玩具、看动画、吃零食就兴致勃勃,那是因为这些都是可以刺激多巴胺,即时带来愉悦的事情。面对能让自己快乐的事,谁又会拖延呢?

反之,孩子学习拖拉,是因为对学习任务反感。写作业原本就枯燥无味,写的过程中还要频繁被耳提面命,写完又要被不断挑刺、批评。试问这样毫无乐趣的任务,谁又会主动为之呢?

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比催促千百遍来得更有效。

鼓励+表扬,百试不爽的良方

俗话说,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长才最要命。

一边写作业,一边听着爸妈唠叨,好不容易写完,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先被找茬“太粗心了,你看错成啥样”、“这个书写,你自己看得下去吗”、“你看看几点了,一点作业磨蹭半天”……

不写会挨骂,写完也会挨骂,自然就找不到执行的动力。

皮尔斯·斯蒂尔提出的公式,行动力=信心×愉悦/分心×目标。

“愉悦”代表正值,“分心”代表负值。也就是说,感觉越好,行动力越高,感觉越差,行动力越低。

所以,父母若想让孩子行动力高,那就闭上想吼骂的嘴,管住想纠偏的心,少揪着错误不放,多夸夸孩子的闪光点。

可以多提提孩子过程中的“主动”,面对困难的“坚持”,每天一点点的“进步”:

“今天一醒来就去早读背古诗,非常积极呢!”

“虽然数学题目有点难,但你居然都做出来了耶!”

“你最近作业都不需要妈妈催,真的是越来越独立了!”

尤其是一开始,切记,“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先让孩子找到“我能做到”的自信,再慢慢强化“我能做得更好”的期待。

当每次的付出能够收到“鼓励产出”,这份“精神补偿”会化解执行任务中的艰辛,让孩子把更多的注意力从对抗、拖延、找借口中转移出来,专注到用心体会“执行”的乐趣,把刻意的执行变成自发的习惯。

原本被迫完成的苦差事,因为感受到愉悦,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享受。

劳逸结合,言而有信

其实,比起作业写不完,孩子更怕写完“加作业”。

看不得孩子闲着,是许多中国父母的通病。

每每看到孩子“无所事事”,就会心里发慌,觉得浪费时间。于是,总是会忍不住叨叨:

“来,把这张试卷写了吧!”

“别闲着,再写两页计算去!”

“你的字还需要练练,把这本写了”。

如果好不容易完成了任务,又要被再度加码,谁又会愿意快速地完成呢?父母的“言而无信”也是导致孩子逆反拖延的重要原因。

所以,订好的目标,就别再加压,答应好的休息,就说到做到。看得到的“奖赏”才能带来积极的驱动力。

给孩子有自由安排的时间,是建立孩子“时间管理”概念的重要助力。

让孩子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债《儿童人格教育》书中说过:“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当我们不断埋怨孩子拖拉、磨蹭、丢三落四时,也别忘了自我检讨:是不是我们做得太多了呢?

要想让孩子告别“拖延症”,除了让孩子摆脱对任务的恐惧,找到做事的愉悦感和行动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给与孩子自主权,让孩子在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习中,找到对自我的掌控权,也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一个靠“他律”的孩子,总是难以摆脱拖延症的缠身。一个能“自律”的孩子,拖延症根本没机会靠近他。

赶走拖延症

需要足够的自驱力

培养有自驱力的孩子

欢迎参加

咨询扫码

联系小能老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su173.com/alarm/a95718.html

时间,猴子,生活,内心,作业,理智,孩子,行动,任务,全国,行动力,作业,拖延症,孩子,任务

极速天气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时间,猴子,生活,内心,作业,理智,孩子,行动,任务,全国,行动力,作业,拖延症,孩子,任务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时间,猴子,生活,内心,作业,理智,孩子,行动,任务,全国,行动力,作业,拖延症,孩子,任务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