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建、协同育人,是近几年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热点。在新时期教育生态的转变中,强化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力培养,综合育人已是家校社普遍认同的理念。导师制,或许很多朋友并不了解这个概念的由来和含义,但近些年我国教育模式的转型和探索,比如大学教育、中小学等已逐渐推行普及。本文就从这一概念的介绍开始,为广大老师提供一些借鉴。
导师制的由来?
导师制是一种综合的育人机制,其实由来已久。早在14世纪欧洲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为了增进师生关系所创立的一种教学制度。导师是由不同层级教师担任,他们不仅要指导学生们学习完成学业,还要给予生活中的指导和帮助。
经过多年发展,导师制和学分制、班级建制成为主流的三大教育模式。近年来,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以达到更好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效果。
教师人人都是学生的导师,全方位覆盖到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业并重,这也是导师制推行的理念。
中小学全员导师制育人能力是什么意思?
是指在中小学教育中,所有教职员工都具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个性的能力。它强调每个教师都能够扮演学生的导师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指导,帮助他们培养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引入全员导师制的意义?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长期以班级管理制度为主,教师以单一的教授知识为教学目标以说教讲解为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所淡化。主要的育人任务集中于班主任的肩上,导致了这一岗位过多的工作量和压力。
师生关系不是单一纵向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育人的使命和职责,忽略了不同学科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就会存在一定缺失。
全员导师制就是以“全员”的教育理念去培养和影响学生,发挥教师的师德引领作用,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使他们成为一个自信、健康的人才,在步入社会后能够适应个各种生存挑战。
导师制的建立,可以增强家校共育的力度和广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根基,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科学家教、协同育人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导师的一大作用,就是积极建立家校沟通的纽带,唤醒和培养家长的科学育儿意识,提升家教水平,更好地和学校教育同频共振。
导师的职责如何促进家校共育?
在教育生态逐渐改变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对于人才培养的转变较难适应。特别是年轻新老师,家校协同、沟通是个头疼的问题。的确,良好的沟通不能单一取决于老师,而是双方共同的努力。在现实调研中,许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于学校,对其成长、学习等情况表现冷漠。
导师制刚才谈过,对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具有积极作用。导师的职责注重过程化,首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学业指导,在其心理、情感、道德、人生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引导和关注。另一个方面,就是促进家校共育。用科学的家教理念、方法为家长做好宣导,催发他们对育人的重视程度,积极建立沟通。
当今教师需要具备的2大重要技能!
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任务繁杂,虽然各类培训、会议、讲座层出不穷,但真正要掌握的内核技能确只有依靠自身才能习得。在目前乃至未来的教育趋势中,家庭教育指导和导师制育人能力将是对教师职业生涯非常关键的两项技能。很多地区已将相关工作内容纳入考核绩效。
比如今年上海教委推行全员导师制以来,在日常教学中学科老师和班主任都要参与到一些全新的工作领域,细分类目较多这里不展开赘述,但总体来看,都是围绕着育人能力和家校沟通两个方向进行的。所以,如何快速适应这一趋势的转变?跟上新时期教师职业的发展速度,就需要老师们掌握系统的育人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