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普遍的印象中,留学基本上是大学生的事。通常高考以后或者本科毕业后才去海外学习。但也有些家庭,从小就更倾向于让后代接受不同的教育体系。
除了“小留学生”,那些在海外生活的中国家庭,大概是接触西方教育最早的吧。有位女子丈夫在德国工作,并将妻女接去。可自从娃上幼儿园,她便开始颠覆认知了。
女子和丈夫都是大学文凭,不过考虑到在国内工作,只靠打工月薪也就几千元。家里又没有多少钱能拿来做生意。于是便通过亲戚联系到德国的岗位。
男子会电工,所以其实是“脱去长衫”,从原本的白领换成一名工人。但那边的工人属于真的“蓝领”,跟国内普工还是有区别的。
当然,最大的差距就是,靠男子自己工作,并且周末双休、无需加班,足够养活妻女。很快到了女儿该上幼儿园的年龄。
但宝妈将女生送去德国的幼儿园之后,却开始纠结了。起初她担心的层面是,一副亚洲面孔,学生会被同学和老师特殊对待;怕没人跟她玩耍。
实际上大多数人还是非常友好的,让她忧虑的是另一种原因。那就是西式教育真的跟我们太不一样了。相比我们这边的服从性,德国的培养理念从小便教学生“做自己”。
先从课堂内容说起吧,其实那里的幼儿园很少讲纯粹的知识。低龄学生更是以玩为主,少数手工时间,老师也不会要求大家统一做什么。
而是把基本步骤演示一遍,然后让大家完全按照自身想法自由发挥。很明显,习惯了在家里跟着母亲“一步一步”模仿的女儿,这次显得茫然了。
家长有点纳闷,学生们还这么小,哪里会自己创作呢?为啥老师这么佛系,不像国内的幼师那么细心地讲解和帮助。而且有时甚至让娃跟狗狗抱在一起,不怕卫生问题吗?
但更令她纠结的是德国幼儿园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幼儿园允许她陪伴,并将语言翻译给女儿。老师却经常强调,让学生体会自身感受,学会拒绝,包括面对父母。
而哪怕有的同学表现出很想跟女儿玩耍时,女儿似乎并不愿意。宝妈本想教育她要合群、要分享。可老师却很淡定地支持女儿,并跟另外一个同学解释说“她现在还不想一起玩”。
家长不禁怀疑,这岂不是在教学生自私吗,以后自我中心、不合群咋办?这样拒绝别人的热情是否缺乏礼貌呢?然而,德国的学生似乎并不会因为被拒绝而感到没面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入和学习,女儿能接受自己在幼儿园,并听懂简单的指令。可老外的教育方式,让这名家长觉得过于自由了。首先,午休时间不强制学生睡觉。
贪玩的同学没了约束,都跑去玩耍。最重要的是,她发现女儿开始学会顶嘴了,以前都是家长让做啥就乖乖的,哪怕表情不愿意也服从。现在却敢和家长反驳和争吵。
宝妈感到很意外,明明学生应该学会规矩、学习成为集体的一员,开始懂得理解父母的辛苦。可为何在德国的幼儿园里,连老师都帮着娃“反抗家长”呢?
这也太随便了。可是经过观察,老师自己也完全不介意被学生们反驳。为啥他们不介意学生和子女顶嘴这个毛病呢?
这跟东西方的环境和思维方式有直接原因。我们国内无论家庭内部还是学校、单位,都存在“尊卑等级”。海外虽然也有人情世故,不可能绝对公平。但表面至少是平等思想。
老师会认为,让学生进入学校,是要教会他们做一个“独立的人”。这种独立跟国内家长理解的“自己刷牙、自己吃饭”有区别。
那边是希望学生们认识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学会理解别人,学习边界感。你若要求他们“为别人的快乐牺牲和勉强自我”,他们只会觉得太残忍了。
而顶嘴这个词,其实也是我们特有的描述。在西方很多语言里,没有特别直接的翻译。老师和家长并不觉得学生们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就等于品质不好。
这也不表示海外的幼儿园不教学生“礼貌”。他们依旧会要求同学们见面、放学时相互友好地打招呼,要求大家按照秩序就餐。顶嘴跟礼貌,还真不是矛盾的。
(均为网图,不代表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