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李明珠
近年来,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发展迅速,基金数量和管理规模均已居世界前列,从多年前的小众市场,逐渐发展为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退出难等关键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作为“募投管退”的最后一环,基金的退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GP的投资能力和投后管理水平,还会直接影响GP的持续募资能力。当前行业面临的退出难题,除了个体在择时和具体标的选择的差异外,整体环境的变化也不容忽视。这意味着,解决退出难的问题,不仅需要大环境的改善,同时也需要小环境的持续优化。
从大环境看,近年来,在政策的持续引导下,我国不断推进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构建私募股权基金多元化退出通道,基金的退出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从国家层面来讲,科创板在2019年设立、全面注册制落地、新三板设立精选层及转板制度的实行、北交所的设立、实物股票退出分配试点以及北京上海各地相继开展S基金试点等,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都给私募股权基金退出场景带来了多项利好,为创投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小环境方面,作为基金管理人,要更注重构建基金内部良好环境,完善投后管理体系。在投资端,对投资项目的选择更加审慎,注重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对潜在投资项目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更加注重项目的盈利能力、可持续性和市场前景,以降低投资风险;在退出端,健全内部退出管理机制,设置专业的退出管理团队和部门,完善私募股权基金“募投管退”的全流程闭环。
与此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也尤为关键。私募股权市场的投资周期长、风险高,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并认识到这些特点至关重要。行业应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时间预期,帮助他们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并树立正确的预期回报。
总体而言,解决退出“堵车”的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共同努力。基金管理人应加强基金管理和风险控制,建立健全退出期管理机制;监管部门在出台支持政策的同时,应提高准入门槛和监督要求;投资者应提升风险意识,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通过多方合作和持续改进,私募股权市场才能够更好地应对“退出难”问题,实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