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天气 资讯 赋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做什么?关注

赋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做什么?关注

来源:人民教育 原创:俞国良 张哲

编者按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了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健康第一”“坚持提升能力”“坚持系统治理”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部署了主要任务。《人民教育》刊发系列文章,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共同探索新思路新办法,以期找寻适合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途径与培养方案,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打开新时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发展格局。班主任作为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实践者”,如何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直接生产力”?一起来读这篇文章。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我国,班主任作为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实践者”,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生产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提供了现实支撑。

班主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班主任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赋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从宏观层面看,班主任的加入可以改善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主要体现在助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本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体两面,德育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的内容与范围,把认识自我、处理各类人际冲突、调控负面情绪等学生的深层次发展问题纳入学校德育与思想教育工作中。二者理应相互联系且相互补充、彼此促进,然而在实践操作整合中却遇到了现实困境。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有着丰厚、优良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之相比投入不足、重视有限。另一方面,现代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和理论大多源自西方,导致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过分笃信西方心理健康的价值观与理念,既缺乏对本土文化内核和德育传统的接纳与理解,又缺乏对学生德育工作的认同与尊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执着于盲目保持“价值中立”,存在着强烈的“去道德化”倾向,阻碍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班主任可成为矫治这一现实困境的“名医良药”。因为班主任负责主持学校重点关注的德育工作,他们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校将一部分德育工作内容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从而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和重视。同时,班主任有着“天然”的德育优势,在接受一定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后,可以有效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思路和工作视野,全方位整合二者的优势,实现“以德育心、以心促德”,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从中观层面看,班主任的加入可以补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一是师资队伍的补充。随着我国心理健康观念的普及,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不断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单靠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已无法全部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因此,以班主任补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就显得十分必要。他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人力资源创新解决方案,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工作的时效性。二是工作方法的补充。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心理辅导、心理咨询,这是一种通过理解与尊重、接纳与信任,帮助学生探索自己、释放与调适情感、克服心理障碍的普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随着班主任的加入,他们为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带来了新的工作方法,包括班会课、思政课、小组交流、社会实践活动等。其本质都是通过强化行为、理论和思想传播,将价值引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相结合,通过轻松、活泼、客观中立的累积效应,达到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目标。

从微观层面看,班主任的加入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一是适应性发展。适应性发展问题指学生脱离原有熟悉环境,在一段时间内适应新环境时面临的身心问题,如学习适应困难、生活适应困难、人际适应困难等。对新入学学生的调查发现,64.2%的人认为自己不再有高涨的学习热情,51.6%的人不会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42.5%的人经常感到焦虑或紧张。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长时间陪在学生身边,给予学生足够的社会支持和安全感,满足学生在新环境中被理解、受尊重、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渴望,就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新生适应期。二是个性化发展。虽然相似的年龄意味着学生拥有共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但共性中包含着个性。因此,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班主任可利用工作方法、工作范围等,详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贴近学生的想法、得到学生的信任,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的身心得到个性化发展。

班主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责任

厘清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责任,能够帮助他们明确工作边界和工作职责,既有利于其开展实效性、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也有利于其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一)引导责任。这是基本责任,要求班主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心理健康理论的不同视角,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具体来说,在学生经受危机和挫折后,可以基于认知心理学引导学生进行认知补偿,通过满足学生其他类似认知需求来缓解心理上的沮丧和不适;也可以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化解释,消除或减轻学生因内心受挫导致的不安和抑郁焦虑,帮助学生维持自尊并保持心理平衡。其次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理解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需要认识心理问题时,班主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是静止的,既不可能一直保持健康,也不可能一直处在不良情绪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理解问题。在学生需要解决心理问题时,要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各种诱发心理问题的要素,厘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客观看待诱发心理问题的各种条件,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认知和经验臆测心理问题的成因。此外,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一定的量变才会引发质变,要想保持心理健康,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二)支持责任。这是关键责任,要求班主任依托自身力量,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生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发展创造价值。一是以自身为榜样支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不仅是由于教师这一角色赋予班主任的立德树人责任,更是由于他们自身的人格发展、行为习惯、情绪状态等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人生目标的制定、自我概念的确立、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上争相模仿。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会受到情感关系的影响,只有班主任与学生频繁深入交流,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认同感、亲近感,学生才会“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二是以自身专业知识背景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部分班主任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依靠班主任多学科、多角度、全方面的融入,就能打破学科壁垒,改变以往人们认知中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职业化、专业化的刻板印象,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时俱进、欣欣向荣发展。

(三)辅助责任。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要求班主任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做好统筹、协调、配合工作。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专业人员短缺的窘境,因此需要班主任辅助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一是辅助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心理危机发生前后的重要监测者和鉴别者。在没有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班主任要把握好学生工作的使命,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把握学生身心发展动态,最大限度减少学生心理危机的事故率和发生率。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班主任要第一时间联系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向其传递一手信息和资料,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初步处理,防止学生情况进一步恶化,为后续危机干预工作打下基础。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班主任要持续着重关注危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根据其需要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并且与危机学生的父母、朋友、同学保持沟通,在保护其个人隐私前提下,为危机学生创造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二是辅助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班主任在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时,主要是利用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对学生的发展性问题进行咨询。在个体辅导中,班主任主要针对学生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情绪调节、环境不适、学习困难等发展性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以专业的视角和理论帮助学生缓解症状,促进心灵的成长;而对于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等异常心理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向心理中心或精神专科医院转介。在团体辅导中,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设计相应的团体方案和目标,以带领者角色帮助学生在团体中感受、体验、学习和分享,从而达到改善适应、消除症状、促进健康人格发展的目的。

班主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使命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能够各司其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班主任还必须明确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命。

首先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公平。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更多学生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公平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而是发展为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公平、内容的公平。为更好实现这一教育公平使命,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质量水平,深度挖掘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专业潜能。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以更加卓有成效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接受专业督导,获得更多专业支持和自我发展。调查表明,专业督导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在工作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做好准备,更熟练地使用筛查工具,减少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求助的比率。

其次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体现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落实、有标准、有反馈,体现在有针对性、有温度、有实效地改善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上。一项针对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发现,在2010—2020年的十年间,我国学生自我伤害、睡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检出率呈现升高的趋势。虽然班主任可利用自身与学生日常交往多、心理上更贴近、思想上更了解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但是要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更需要班主任从另一个角度诠释这些优势,即强调倾听、保密原则,增强同理心。研究发现,当班主任以同理心去理解、倾听,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去判断、定义学生时,学生会更加感激他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这有助于治疗关系的建立。

再次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让班主任成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的主体,可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方面,要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中的主体地位落实、落稳。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着力建设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人才队伍,构建以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情感能力、认知能力、管理能力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能力培养体系。另一方面,班主任要以家长需求的难点、痛点和热点为主攻方向。必须紧盯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的任务目标和基本要求,牢牢把握其发展特点、趋势和发展方向,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丰富、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理论与实践。

最后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建设,需要以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支撑。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充分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对其心理生理的影响作用。在实践中,借助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关键点,比如以和谐统一、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以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理念指导学生的人际关系,以感念恩情、报孝亲恩的准则改善学生家庭关系;借助传统中医“治未病”理念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开发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和方法。另一个发展的关键点是要顺应世界潮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数字化。当班主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时,可利用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网络为学生搭建获取心理健康知识、交流心理健康问题的主阵地;通过引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edX、Udacity、Coursera等在线课程开放平台,帮助学生以最简单的方式获取国内外权威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当班主任开展危机干预时,可通过数字技术更准确地测量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如利用数字表型技术测量评估校园卡使用记录、微信发送频率、微博发文量等,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量化,捕捉其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征兆。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只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身心健康的建设者、接班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必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领先世界的“心育”之路。

(俞国良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3年第12期,原标题《中国特色班主任制度赋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su173.com/alarm/a73013.html

我国,什么,中小学,教育,实践者,德育,中国,环境,工作,发展,观点评论,班主任,学生,德育,特色,心理

极速天气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我国,什么,中小学,教育,实践者,德育,中国,环境,工作,发展,观点评论,班主任,学生,德育,特色,心理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我国,什么,中小学,教育,实践者,德育,中国,环境,工作,发展,观点评论,班主任,学生,德育,特色,心理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