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亲子专家谈教育“绝症”,看完我连夜退掉了女儿的6个兴趣班
#记录童愿成真时刻#
暑假安排得满不代表孩子就能学得充实,孩子在玩也不意味着他在虚度光阴。
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才能过一个不躺平也不焦虑的暑假。
暑假第5天,女儿没精打采地坐在书桌前,央求我给她一天的休息时间,放松一下。
我觉得她是找借口玩,便拒绝了。
结果做不出数学题的女儿,竟一头撞在桌子上,还拼命敲打自己的头,哭着说:
“我的脑袋就像浆糊一样,粘住了,转不起来,好难受啊!
为什么放假了还天天要学十几个小时,我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看着女儿痛苦的样子,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自五年级后,我便禁止了她所有浪费时间的活动,不许看小说,不许学烘焙。
除了学校作业,我还给她买了很多卷子,不仅有人教版,还有黄冈版、教育局版。
好不容易熬到毕业,我怕她初中跟不上,又给她做了个暑假规划。
不仅每科要完成2套练习册,还要上6个课外班:
小升初数学提高班,阅读培训班,外教一对一英语,以及书法、舞蹈、思维课。
因为害怕女儿落后,我疯狂挤占女儿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希望她能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却从没有去想,这种高强度、无间歇的鸡血式教育,让孩子承担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毁掉一个孩子
就是让他忙到没有娱乐的时间
前两天无意刷到亲子专家张敏的一个分享,他从事教育工作28年,一针见血指出很多家长在教育上的“绝症”:
见不得孩子空下来,导致孩子“没用”的事做的太少太少。
他说:
“孩子是人,不是机器,每分每秒都精准堆满的时候,这个人要出大问题的。”
是啊,教育最大的失败,是让孩子忙到连眺望远方的时间都没有,一直做着父母觉得“有用”的事。
《少年发声》中有个叫小黎的女孩,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的价值观:除了学习,做其它的都是不务正业。
所以她学习特别努力,从不敢松懈,更不敢玩耍。
为了把成绩赶上去,她每天6点起床,一直学到晚上10点,除了吃饭,她一刻不停地都在学习。
后来,她更是常常学习到凌晨两三点,睡觉时间很少超过4小时。
长期超负荷学习,身体最终不堪重负。
她变得全天都很困,很想学,但却怎么也学不进去,一提笔就会呕吐。
严重时,她幻想自己能就此死去。
最终,她患上了焦虑症和抑郁症,只能休学在家。
病态式忙碌,其实比真正意义上的“无所事事”要可怕得多。
《大脑的规则》一书早就揭示了这么一个真相:
很多家庭所信奉的“勤奋鸡娃”大法,不仅毫无益处,反而会伤害孩子的大脑,让他的成绩变得更差。
因为长时间不停歇地学习,大脑会处于一种极度缺氧的状态,思维随之变得迟钝。
一个孩子,在本该肆意玩耍的年纪,却没有娱乐,没有自由,只剩下停不下来的学习和摆脱不掉的压力,或许能取得一时的成绩和荣誉。
但消耗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活力。
允许孩子做点“无用”的事
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知名教育家郑强表示:
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
教育,应该是要让孩子在途中持续加速度奔跑。
允许孩子做点“无用”的事,其实就是为孩子提供加速度。
博主@诞姐曾分享自己的经历。
她小时候,经常上爬下跳,点火点鞭炮,挖坑搭房子,看各种书,玩很多乱七八糟大开脑洞的东西,但父母从不因为占用了“学习”时间而干涉她。
因为在玩和体验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她总能联想到玩过和看过的生活场景,去掌握书本里那些难懂抽象的概念。
比如立体几何的各种公理,她立马想像出泥巴搭建的房子,去理解这个空间的点线面。
老师讲函数,她就想到挪动小汽车速度不同而导致的时间不同;扔纸飞机力度不同而导致落点的不同;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对孩子而言,很多我们看似无聊,没用的事,其实蕴藏着能让孩子受益终生的各种能力。
纵观每年的高考学霸,他们都不是死读书的孩子,相反,即便学业再繁忙,他们都要挤出时间做一些“没用”的事。
比如写下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蒋昕捷,从小就喜欢读闲书,《隋唐演义》《古文观止》等很多古典小说,他都烂熟于心。
这些被老师家长认作“无用”的东西,最终在那个夏天,不经意间改写了他的命运。
江苏省高考文科状元丁润阳,从小爱玩围棋,是“围棋业余五段”选手。
因为玩围棋培养了他强大的抗挫折能力,正确的得失心,让他在考试时一直保有好心态。
一朵花的生长,除了需要土壤、水分和阳光,还需要时间和空间。
孩子也是一样。
陪伴孩子成长,父母要适当放下对“有用”的执着,允许孩子做一些无用的事。
惟其如此,孩子才能张弛有度,内心丰盈,有精力和心力投入到繁重的学业中。
暑假带孩子做这几件事
比补课强100倍
《小舍得》中有句台词:
“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现在负责,还要对他们未来的人生负责。”
我们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是为了他以后更好地立足社会,但孩子的生活若早早就只剩下枯燥的学习,他是很难过好这一生的。
想到这里,我退掉了女儿不喜欢的那些兴趣班,趁着假期,带女儿做几件“无用”的事,让她有一个释放的出口,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玩物不一定丧志。
让孩子走出课本,走出家门,还孩子一片广阔的天地,孩子的身心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去年,一位爸爸火上了热搜。
为了改变叛逆厌学的儿子,爸爸便决定带着儿子去旅行。
他们从江苏出发,一路经过安徽、湖北、陕西等地,共骑行了9000公里。
一趟日夜相伴的旅行后,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还开阔了儿子的眼界,改变了儿子对学习的看法。
带孩子去旅行,成长在路上。
这个暑假,有条件的话,就带上孩子出门看看吧。
看过世界的宽广,体验过人生的百态,孩子才能更从容地迎接生活的风雨。
“中国榜样家长”刘称莲在女儿小学时,每周都带女儿去爬山。
爬山的过程,女儿既可以欣赏花草树木,又可以观察动物活动,充分调动了女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
另外,途中道不尽的诗情画意,还为女儿的作文增添光彩。
而成功登顶的过程,则让女儿学会了坚持。
爬山其实就与学习一样,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孩子付出大量的汗水和努力。
但只要投入其中,努力坚持,收获的将是最美妙的风景。
趁着假期,带着孩子走出城市牢笼吧,去爬一下山,欣赏一下风景,内心丰沛的孩子,才能更好的搏击长空和远方。
如果说学习是一个耗电的过程,兴趣爱好,对孩子来说就是在充电。
允许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里,孩子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能保持能量满满。
浙江有位妈妈分享了8岁女儿的故事:
女儿要养猫,并在养之前承诺自己会照顾好猫。
但第一次养猫没有经验,女儿好几天没有给猫铲屎,爱干净的猫嫌弃猫砂太臭,便把粑粑拉在猫窝。
女孩直接被臭哭了。
但因为是自己要养的,女孩只好一边崩溃大哭,一边捏着鼻子给猫铲屎。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显示:家庭养宠物,孩子的责任心能提高20%。
养一个小动物,可以让孩子从被照顾者转变到照顾者,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帮助孩子体谅父母的不易,感恩父母的付出。
网上有个叫龙龙的10岁女孩,从小喜欢做美食。
月饼,提拉米苏,蛋糕,面包,汉堡......她通通手到擒来。
视频中可以看到,每次女孩做美食,总是特别陶醉其中,内心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会对一些事情痴迷,也许是烘焙、轮滑,也许是画漫画,吹口琴......这些技能或许不能帮助孩子提升成绩,却能给孩子带来实实在在的快乐。
这些幸福的时刻,会成为未来治愈孩子一生的光。
书本上的知识,拉开的是分数的差距,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拉开的却是孩子的三观和格局。
“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余世维的女儿小时候不懂感恩,经常埋怨妈妈。
他便让女儿当一天家: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一样不落地做完所有家务。
一天下来,不仅锻炼了女儿的动手能力,还让女儿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感恩妈妈的付出。
琐碎的家务里,藏着最简单的成长和修行。
让孩子当一天家,其实就是教孩子学会谋生与谋爱。
生活中很多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丝毫不懂得体贴父母挣钱不易。
暑假让孩子摆地摊就是一个好机会,只有亲身体验过,他才知道什么是来之不易。
河北石家庄,就有4个堂兄弟组团摆摊卖冰棍,大太阳天,热得满头大汗,他们仍努力叫卖。
虽然只卖了七八十块刚好回本,但他们却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漫漫暑假,别让孩子只低头学习了,让孩子亲身感受赚钱的辛苦,他们才能懂事起来,理解读书的意义。
作家汪曾祺说:
“读闲书有以下几种好处:
第一,这是很好的休息。
第二,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
第三,可以学习语言。
第四,从闲书里可以悟出一些写小说,写散文的道理。”
是啊,闲书不“闲”,它是孩子阅读路上很重要的一部分,让孩子拥有富足的灵魂,体会别样的人生。
下面给大家分享人民日报推荐的暑假书单。
清华大学高云峰教授说:
“对孩子来说,把每一个寒暑假利用好了,都是一个逆风飞扬的好机会。
让孩子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知自我,比密密麻麻的学习更有意义。”
暑假最大的功能,是让孩子暂时逃离密集的学习,松一松,玩一玩。
点个“赞吧”,让暑假成为暑假,让孩子成为孩子。
把时间归还孩子,把生命的阳光洒向孩子,他们的未来才能更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