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袁斌 数学教育研究者
清北冲刺班特聘老师
2023年中考数学考完了,整体来看,今年是普遍是偏难了一点。那具体难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调整以及我们怎么去应对呢?
首先说明一点,考虑到未来中考命题制度的调整,将从各城市出题、改成以省为单位来命题,省会的命题人员的占比可能会高一点,各省省会的试卷更能代表这个省的命题的方向,所以选取各省会的中考题目来研究,看一看对我们后面数学学习的启发。
01
中考和高考一样,都在反套路
第一个特点,我觉得中考沿袭高考的一点,反套路。反套路的几个表现:
一是非常规知识点的出现频率提高,难度加大。
比如这次成都A卷的压轴题,它本来就不是一个特别常考的知识点,但放到了第三问的位置。
像杭州的选择压轴题,其实这个题并不难,它是另外一种反套路。是什么呢?你平时不会见过这样条件,不会见到这样的结论。它是用高中比较常见的条件,但是初中学生基本上没见过这个条件,但是如果回归定义、学生概念掌握的好的话,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你概念没学好、没学透,就会被这题卡住。
还有南京中考的26题,它问两个变量如何相互影响,本质上是确定其函数关系、而且还是一个分段函数,但这个问法就非常新颖,你没有见过。但是作为一个理科思维很强的学生,你要真的说明理由的话,你必须要想到函数关系,而且是具体的数量关系,如果你就只是想到一个变大、另一个变小这种的关系的话,那只能说明理科思维不太强。
上海今年是做了反向操作,在2023年它不考新定义了,它换了。有点像今年的新高考,以前导数题一直放在压轴题位置,今年在倒数第四题,你要按照寻常路去备考、训练做题,你可能就会掉坑里面。
我们就不要太固化的说:
还有一个反套路的方式,叫纯思维题。什么叫纯思维题?其实高考也考,就是小学生的知识都能解决的题。像成都的有道题,它是属于小学的知识就能解决的题,用了一个公式看起来高深的样子,实际就是两个数的平方相减,而且都是整数,小学生也能懂,但是这个题要做出来,非常的考察思维的严谨性。
那针对这种反套路,学生如何应对呢?
第一个,学透知识点
不要去说哪个知识点比较的简单、或者不常考,我就不怎么学。你如果学得不透彻的话,又没多加复习,到了中考的时候就有点蒙。
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典型的方法,就是做笔记追记。
什么是笔记追记呢?通俗的说,知识点学透彻的标准,就是你能用你的语言把它的来龙去脉给讲清楚,而笔记追记就是上课不记笔记,课后把你的上课学到的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讲清楚。这也叫费曼学习法,这是能检验、并帮助你学透彻知识的一个方法。
第二个,多花时间总结>多花时间刷题>多背技巧套路
有同学不刷题,狂背技巧套路,其实背了技巧套路你得应用到题目里才能行。但是你只刷题的话,并不能提升思维水平,那你的刷题,仅仅是提升对题目技巧的熟练度,当你碰到这些反套路的问题,你其实是搞不定的。
你只有多花时间总结,去思考题目的共性,哪怕没考到你训练的知识点和技巧,但是它背后的数学思想、思考规律,以及解题方法往往是相通的,那你也能搞定这些题目。
这是学习数学最正确的方法,也是对中考最正确的准备。在绝大多数知识点上,你总结了之后,那些技巧和套路,你也都完全弄懂、学会了。反而,你背别人的技巧、套路,你不一定会用,但是你自己总结出来的,你是不是就更容易用得上?这是一个比较本质的方法。
02
考数学,是在考阅读和审题
第二个特点,是 考阅读。
今年上海,有一个很有争议的中考题:
一张加油卡的面值是1000元,打九折出售,使用这张加油卡每加一升油,油的单价降低0.3元。
在考场上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
第一个理解,因为打九折,所以每升便宜了0.3元,也就是说,这个0.3元是打九折带来的。
第二个理解,便宜了0.3元跟打九折没关系,而是说的另一个条件,用这张卡加油,累积额外优惠,每多加一升油,油的单价会不停降低,每升降低0.3元,而这个卡多少钱买的,跟0.3元没有关系。
正确答案是第二种理解。
其实就是审题的问题,假设降低0.3元是因为打了九折的话,那么这个油的价格是不是已经确定了?如果价格就已经确定了,怎么还会有第二问呢?那还设它的单价干嘛呢?你按第一个理解去推理的话,就会发现第二问根本就不符合条件,所以肯定是第二种理解,也就是类似于双重减价,叫双重折扣也行。
所以很多学生不会审题,在这个地方读的有点模糊,就卡在这儿了。他不会去想,用他的理解去跟题目别的地方去比较、是否会有冲突和矛盾?这就是一种考阅读的方式,你不动脑子去推理,那是不行的。
现在中考的趋势,数学题目难读懂,根本就不是看字数多少,真正的难读在:读图、读字、读式子,混在一起,这才叫难读。
怎么应对?就是学会翻译题目。第一步,了解题目大意;第二步,圈划关键词,并且翻译成数学表达式、或者图像。你不光要圈划,你还要翻译,翻译才是重中之重!
我非常反对,那种读完题之后卷面干干净净的审题方式。卷面是干净,但是他的脑子乱了。你读完题之后,一定要每一步都有翻译,才能说明,这个题你读出了它的含义、读出了它的精髓。
03
中考,考察高中数学的衔接能力
第三个特点,是考高中衔接。
2023年的南京卷倒数第三题,考函数的交点问题。它的核心的方法叫图像控制: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去研究那个图像,通过控制这些图像、去控制参数范围。这是高一入学,就反复学习的方法,但是初中基本上不怎么教,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掌握这个方法。
我之前在做高考复盘分析的时候,也强调过这一点。初中的知识点,课纲的确没有要求讲到高考的难度,应对中考它也足够,但如果你只是这样去学习,一方面是中考可能会懵圈,另一方面,如果说你学的时候,不学到高考要求的难度,那你到高中的时候就会出一个很大的鸿沟。
我之前带过一些中学生,我给他们讲函数的平移,发现99%的学生就是背口诀,“上加下减左加右减”,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到了高中的时候,他还是背这个口诀,但已经不行了。因为到了高中,不光学函数、还学方程,方程也会平移,初中背的口诀高中用不上或者用的是错的。
所以,应对方法就是:初中的知识点,要学明白原理、要学到透彻的程度,才能说中考、高中学习乃至高考,都会比较的顺畅。
04
中考考察学生的研究能力
第四个特点,是考老师如何上课,是否带着学生学会研究。
2023年成都的压轴题,是通过类比、归纳、猜想的方法,探究出几个线段之间的一般关系和结论。你看,这个问题是不是特别有研究的意味:你自己通过类比、归纳、猜想,你去研究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出来。
老师上课会讲研究过程吗?并不会,而是直接把结论告诉你。如果你只是学习结论,当中考考察你类比的研究过程,如果你没研究过的话,你根本不知道怎么类比。
这个题出的很好,更考验老师是怎么教的,带学生研究了、还是给一些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了?
那应对的方法呢?那当然只能是真研究了。平时老师教的时候,就得让学生研究问题,学生自己也得研究一些问题。像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拓展、去研究一些问题。
很多同学会觉得,我多刷题、不同类型的题目见得越多,我的做题能力就越强。其实不是的,你有时间的话,应该是一个题研究得越深入,你的能力越强,甚至你把这道题再变变变、你都还能做出来,那你就是把这几个问题想的很明白,这就是真正的举一反三,那是学的很透彻了。
小初高的数学就是12种思想方法。那12种思想方法,你需要练一万道题才能掌握吗?并不是,可能做透12道题,你就能有所体会了。
所以说题目不在多,而在精。换道新题,你没深入它的本质,做完之后收获是不大的,因为你不可能见到一模一样的考题,中考那么反套路,类似技巧的题目都很少,一模一样的题更不可能。
什么叫研究式学习?研究本来就是一种学习方法,你没掌握这种学习方法,你的学习深度,深不到哪儿去。多研究,多思考,多总结,而不是在反复的去做不同的题。
05
如何正确的学习数学
2023年中考题,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有三点:
第一个,题海战术行不通,要更加注重思维训练、关注学习深度。是应对考试的反套路也好,或者应对考试的思维题也好,都是一定要去做思维训练的。
第二个,加强总结、审题、以及研究等方法的训练。这些能力,不是你天生就会的,没有人天生会研究,这些方法也是习得的、是需要去训练的。没有方法、凭感觉学习,效果很差,有那么多非常努力却没有成果的娃,大家也不是没见过,他们其实就是学习方法没有抓住、没有掌握到位。所以,需要去加强总结、审题和研究这些方法的训练。
第三个,早做规划和准备。无论是学习方法的训练,还是思维训练,可以说不是一日之功。
退一步说,像审题的方法,相对容易一点点,你可能一个月就能养成习惯;像总结这种方法,想养成习惯,就得稍微费功夫了,尤其是你总结思考的能力,要到达一定的水平,得反复训练、不断加深才有可能做到。当然,这些方法本身,也意味着你思维水平的提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然,研究的能力,也是长期的事情,一定是在研究不同知识点的过程中,去反复实践,才能掌握这样的方法。
在博雅数学系统课中,这些方法和思维的训练,课程都会有明确的设计和安排。习惯和思维能力,最好早点培养,等到中考临到眼前的时候,你再去想改学习方法、再去想把知识点学习的更透,那工作量就非常大。所以,早做规划和准备,少返工、少做无用功。
袁斌老师主讲
孙维刚思维学术营(初阶)
站在系统、整体高度结构教学
寻找知识间普遍联系
掌握高效自主学习方法
不刷题,提升思维,主动探究
适合对象
新六年级、新初一学生
参营时间
训练营时间7月30日起,为期四周
上课方式
博雅小学堂APP
点击扫码免费试看
更多详情添加助教老师微信↓
点亮“ 在看”,及时收到推送
点击原文,更多暑期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