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天气 资讯 女儿讲条件:“考90分以上,你就给我买...”期末节骨眼,一口拒绝,才是坑了娃!

女儿讲条件:“考90分以上,你就给我买...”期末节骨眼,一口拒绝,才是坑了娃!

这不马上要期末考试了吗?

最近C爸每天都负责给CC检查作业和打卡。

那天我听C爸唠叨:“你看看,你每次都在基础的计算题上丢分。”

CC狡辩,“我这题没认真,我考试准不错。”

CC又问:“爸爸,你猜猜我期末能考多少分?”

--“这我哪猜得出来?”

-- “我要是全科都考90分以上,你就把那大洋娃娃给我买回来行不行?”

-- “93分吧!”

我在客厅摘着耳朵听,嚯~这父女俩还谈上判了。

其实我知道,就算CC不提,他也是会给孩子准备点什么礼物的。

这是我俩早就达成的共识。

你可能会疑问:

“考好了就给你买礼物”,不是说不能这么激励孩子吗?这次吃个零食肯做,下次就得是玩具,慢慢就满足不了了!

物质奖励这招,不是会削弱内驱力吗?孩子最后会变得只为得到奖励,而不是真的想要好好复习…

没错,我是说过。并且,我现在也依然这么认为

只是, 物质奖励不是洪水猛兽。它能不能发挥它正向的作用,其实最关键的是看我们怎么使用。

01

物质奖励,其实也是培养内驱的前提

谁不希望娃不用催、不用吼,就能积极主动的完成课业任务呢?

但有时候,你又不得不承认,孩子作业写不下去的时候,“写完语文作业咱们吃一个冰淇淋/看一集动画片”,远比你催一万句要有用。

这就是事实,大部分的孩子还没有那么强烈的内在动机, 确实需要外在的奖励去驱动他们完成。

说到这儿,咱们就得往前倒倒,内驱力是怎么来的!

它也不是天生就有的。

内驱力强的娃,都是一样心理模式:

我有一个想要尝试的心→我去尝试了→我在这种体验中得到正向反馈。

嗯,好,下次还试试。

满足这三点,你才可能有个“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娃。

▷想要尝试的心:这一点的本质是安全感

学坏了、考砸了,父母也都能接得住,可以包容,不用时刻担心“万一XX,我就会被父母XXX”。

有了充足的安全感,他就不用动用太多的能量去对抗不安、恐惧…

剩下的能量用来干嘛?一定是主动向外学习、探索呀。

▷我要去尝试:这一点的本质是自主感

我想怎么做、想怎么安排,我自己可以说了算!

咱以前说过,有的父母生怕孩子走一点点弯路,所以凡事都想掺合:

你周末学习时间得这么规划……

你先复习简单的英语、再写难的数学……

你生字这么个背法儿,什么时候能记住?你得这样这样……

像提线木偶一样被指挥着做事,这与内驱力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正确的方式是该眼一闭心一横,让她自己折腾。

但是呢,孩子在自己尝试、探索的时候,他肯定有畏难、无聊、想打退堂鼓的时候。

这个时候,父母去托一把,孩子就会感觉被赋能。

“托”的方式可以是口头鼓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

▷下次还想试试:这一点的本质是胜任感

也就是,我觉得我能行!我能完成!我能干好!

这份信心来源于哪里呢?——正向反馈。

一件小事又一件小事的成就感,潜移默化自然而然会累积成胜任感。

如果父母能 及时的认可、恰当的反馈,更是锦上添花!

C爸:“嘿,今天的口算就错了一道啊,看来今儿认真了”。

“这次听写,就错了两个单词,再接再厉!”

总之,这里面无论哪一“感”, 前提都是——先去做。

可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面对不喜欢、不擅长的事儿,他们缺少的正是 「开始尝试」的契机。

如果都不开始,又怎么往下开展、获得反馈、建立信心呢。

这种时候,物质奖励这种外部动机,就能起到作用。它给孩子打开了一个“先开始”的口子。

比如:

CC练琴练不下去的时候,如果给她准备一个她魂牵梦绕很久玩偶。

期末复习打退堂鼓的时候,如果我先告诉她准备了一份考完后的神秘大礼...

那她是不是就更有动力去开始投入进去?

这种物质奖励的手段,在让孩子进入状态初期,真的是很有效的手段。

这也是我在CC身上亲测有效之后的一个新的思路:

与其死守着孩子为什么不积极,不主动,没有内驱力,咱倒不如先来个“破冰奖励”,让她积极主动的开始再说!

02

如何正确使用物质奖励

那么,就像开篇咱们说的,物质奖励用不对,会让孩子养成讲条件的毛病,也可能会削弱内驱力。

怎么才能避免这种负面效果呢?

1首先,物质奖励不要仅仅 “ 结果导向 ”

什么是结果导向?

比如,你跟孩子约定,“考到前3名,我就带你去迪士尼。”

然后,就只看个最终的成绩。

孩子考了前三,皆大欢喜。

但如果最终考砸了呢?

本来人家也没想去迪士尼,也不觉得有多亏,你平白无故给人下个饵,又没吃着。

这闹心的, 一下子仿佛损失了一个亿,这个锅,还得考试来背!

所以,奖励可以,但不能仅仅局限于结果,因为结果往往不可控,而且结果的失败并不能代表孩子不走心。

承诺可以许,但是兑现的时候,强化过程、弱化结果!

比如:

达成目标——你这次期末之前,每天都在认真复习,考了这么好的成绩,所以我要兑现承诺。

未达成目标——虽然没有考到XX名,但是你这次复习的时候表现很好,列的计划也都按时按量完成了,我更欣赏你这份坚持,所以依然有奖励。

2其次,变「奖励」为「庆祝」

其实说起来,奖励这个词,或者说我们奖励孩子的这个行为,多少带着点交易的性质。

你表现得好,我给予奖励——更像是一种利诱和价值交换。

对于孩子来说,我得有某一方面的价值,才能配得上那份礼物,这反而会让孩子丧失价值感。

所以,倒不如换个方式, 变「奖励」为「庆祝」

举个例子。

有一回CC小测回来,兴高采烈的跟我说:

“妈妈我英语考了满分,班里就我一个人全答对了,能给我买个火烈鸟糖吗?”

那糖说实话,我不太想买,太大了,都是工业糖精。但孩子都张嘴了,而且 她自己都觉得这是她应得的,我就不好拒绝了。

但是如果我直接就答应了,那就真的很像赤裸裸的交易,也有种被拿捏的感觉,怕以后总拿邀功换物质。

所以,我就跟她说:

“糖什么时候不能吃啊!你最近天天背英语课文,这么努力,最后也有了回报!“(践行第一点,点明过程中的付出)

“今天太值得庆祝了,你想吃啥,妈妈就请你吃啥,当然就想要个火烈鸟糖也行啊!”(践行第二点,变交易为庆祝)

这样一来呢, 我既满足了孩子想要的物质奖励,又模糊了其中交易的性质。

也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因为替她高兴而给予奖励,而不是以此为手段从孩子身上获得更多的期望。

孩子呢,也是双重收获,拥有了“和家人一起庆祝”的好心情,和完成一件事情的那种成就感。

简简单单变换个说法,是不是就比干巴巴的买个糖,要有效的多呢?

3第三,与其直给奖励,不如创造惊喜

物质奖励,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其实也是:

孩子有某些方面的物质需求,我们来进行回应和满足,也是情感传递的一种载体。

这个过程,就加深了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

但是,问题就在于大多数家长在给奖励的时候,都把它当成了一种交易。

利益感上来了,情感体验就下去了。

孩子虽然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但却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亏损。

那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物质奖励背后的情感价值呢?

——别像直男一样直给,而是创造惊喜。

比起「固定」的奖励,「可能」的奖励会有更明显的“正强化”效果。

我和C爸现在就是这样。

平常都会观察孩子最近喜欢什么,可能是一款比较贵的乐高,可能是一件漂亮的裙子,也可能就是一顿好吃的...

我们提前准备好,不声张;然后在一个特殊的经历之后,送给她。(比如,期末考试结束后、一首很难的钢琴曲表演后...)

惊喜,它所代表的就不仅仅是奖励本身了,它所传递的其实是一种 情绪价值。

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就是父母把我的努力看在眼里,把我的喜好记在了心上,这种被看到、被尊重的美好体验远胜于物质本身。

多年之后,当初想要的是什么早就忘了,但是父母给予惊喜的情绪,永远能记在心间。

尽信书、不如无书。物质奖励也不必一刀切的拒绝。

孩子都是敏感又聪明的,哪个是真正的认可,哪个又是诱导的套路,看得一清二楚。

所以, 咱们主打一个真诚————甭管是哪种奖励,都应该是你“看见”孩子、欣赏孩子而自发提供的。

▼本期视频话题:

父母最难接受的两个行为,竟然都是孩子“成材”必备的......好事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当代小学生这种迷惑行为,竟然对学习有用!

做事总爱讲条件?不是娃的错!而是父母做错了这两点!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su173.com/alarm/a62928.html

奖励,什么,反馈,作业,复习,条件,父母,节骨眼,孩子,时候,物质,C爸,父母,内驱力,孩子

极速天气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奖励,什么,反馈,作业,复习,条件,父母,节骨眼,孩子,时候,物质,C爸,父母,内驱力,孩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奖励,什么,反馈,作业,复习,条件,父母,节骨眼,孩子,时候,物质,C爸,父母,内驱力,孩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