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天气 资讯 别人怎么当爸爸?这部关于父亲育儿的纪录片,吸引了70%的女性观众

别人怎么当爸爸?这部关于父亲育儿的纪录片,吸引了70%的女性观众

看点 父亲节悄然而至, 这是一个为爸爸庆祝的好时机,也提醒人们父亲这个角色在孩子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与爸爸传统家庭缺位的刻板印象相比, 新一代的爸爸们已经有了很大进步,那他们是怎样做父亲的? 在育儿这件事上,男性是否也要面临自我与父亲角色的调和?纪录片《坏爸爸,好爸爸》为我们呈现了一份高分答案。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Jennifer 编丨May

不可否认,今天父亲这一传统角色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BC曾在纪录片《父亲的生物学意义》里表示,在20世纪70年代,一位父亲每天可能只花费15分钟来做跟孩子有关的活动,但是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多达2个小时。

父亲角色,在育儿上的重要性,正日益被重视。许多儿童心理学家已经发现, 父辈的生活态度,往往决定着儿女向外探索的边界。

过去,说起父爱,就是稳重如山,内敛含蓄,而今天 社会期待父亲这一角色,也能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并在亲子陪伴上有更多可能。

去年年底,有一部小众的纪录片, 《坏爸爸,好爸爸》悄然上线,虽然没有太大热度,但是70%的受众是30-40岁的女性,且腾讯评分9.0,网友留言直呼 “很真实、很有意义,建议拍续集”。

这部纪录片聚焦了一个在育儿中往往被忽视、较为隐形的群体—— 父亲,乃至全职爸爸。而这部片子来源于一位母亲的好奇。

《坏爸爸,好爸爸》总导演张晗,在做了母亲之后,曾深陷自我身份和母亲角色的平衡难题。

她很好奇, 在育儿这件事上,男性是否也要面临自我与父亲角色的调和?新一代的爸爸们,又是怎样做父亲的?

于是,4个月的时间里,该片摄制团队调研了一百多个家庭,覆盖北京、广州、成都、杭州、大理等多个城市,将摄像头对准了不同风格的父亲,他们有的严厉、有的温柔;有的先锋,有的传统.....在参与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从学步、到少年,或者即将成年,父亲们的挑战也各不相同。

在拍摄中张晗发现, 成为爸爸,是一个主动的选择。换句话说,男性也并非是有了小孩以后,天然就能成为父亲。

父爱其实是互动的结果,也需要对这一角色有强烈的认同感。“当父亲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育儿过程中,这种角色感就会越来越强烈。”

而《坏爸爸,好爸爸》纪录片,也提供了观察父亲角色的另一种可能,让我们看见,父爱是如何在互动中,被传递、被感知,甚至反哺爸爸自身的成长。

以“摇滚的方式”,参与儿子的成长

生活在广州的王开鸿,是一位很有朋克范儿的爸爸。

他是一名自由摄影师,有了儿子KK后,做起了全职爸爸。受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启发,他和儿子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名为“机器人海盗”,开启了摇滚之路。

儿子KK小小年纪,已然是一位摇滚发烧友,他的目标是成为摇滚巨星,广东巡演是第一步,然后全国巡演,最后全球巡演。你若问他,会不会很累?小家伙会潇洒地把头一甩,“累,怕什么?朋克,硬撑嘛!”

看着一个7岁萌娃,在摇滚舞台上卖力演唱,在人群中和乐迷一起嘶吼,跟随乐队奔波演出,你会感到一种惊人的反差。

一起玩摇滚,成了K爸陪伴儿子的支点。 他觉得,陪伴孩子成长,应该是自己也能参与进去,全情投入,否则超级无聊,没有意义。

至于未来,KK能否走一条音乐道路,会不会成功,他都觉得无所谓。他很想对KK说, “是不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这些东西都是别人的定义,跟我们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对结果佛系的老爸,对过程丝毫不含糊。

纪录片镜头里,他很少展露笑容,经常一脸严肃。对儿子的教育,也都融入进了摇滚之中——

比如,让儿子在试错中体会到,演出前就应该调试好麦克风、耳返等设备;要珍惜每一场演出机会,演出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

当KK偷懒,不想早起排练,他希望KK知道,坚持一样事情,并不能只靠兴趣和新鲜感,还要朋克硬撑;

当KK对着摄制组的镜头炫耀说,“看墙上的奖状,我的成绩都是前三名”,得到的却是K爸的“敲打”——他希望儿子对差的结果可以稍微留心;对好的结果反而不用那么在乎。

在K爸身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类父亲的身影: 他们不善于表达爱与亲密,却将自认为最重要的人生经验,悉数传递给了儿子。

但是,他们的爱,正因为太过含蓄、也太过严厉,反而常常让孩子误解,甚至感到受伤。

KK不懂,为什么自己每次想要亲爸爸,他都要躲开。他觉得,自己对爸爸的爱,要比爸爸对自己的爱,更多一些。

甚至在爸爸面前,他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小小年纪就知道揣摩爸爸生气的底线。

比如,KK不喜欢听“后摇”演出(摇滚的一种,只有音乐、没有唱词),觉得很无聊,还童言无忌地说,“要把‘后摇’打‘死’”。

这样的话,他不敢当着爸爸的面。听演出回家路上,爸爸问起感受,他立马换了一套说辞,“虽然是后摇,但是它的音乐蛮丰富的。也挺朋克的,朋克后摇。”

生活中,KK常常不敢对爸爸袒露心扉。犯了错,他希望能瞒住爸爸;哪怕在学校被打了,他也只告诉妈妈。

K爸也开始反思,自己和孩子相处和沟通方式,或许来自于自己的童年记忆。

回忆起和自己父亲的相处,K爸很沉默。他说,自己小时候隔三岔五就要被打一顿,和父亲之间基本没有什么交流。到了自己做爸爸,KK不乖,他也经常拿棍子打屁股。

原生家庭的影响,就这么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

幸运的是,K爸看到了这一点。 他相信自己能和儿子慢慢往前走,毕竟每一代“父亲”都要超越上一代。

借着拍摄镜头,他对儿子说,“KK,你以后会有自己的孩子,你跟孩子们相处,可能也会不太一样。我猜你会更少地和你的孩子发脾气,就像我现在,又比以前(我父亲)少了一点。我会等着看你,成你自己的样子。”

父子之间的代沟,与一场寻根之旅

随着孩子的长大,父亲的烦恼,也变得更多元起来。

陈晟,是一位学霸父亲,清华大学毕业,又先后在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业。

从1岁开始,儿子陈开就跟随父亲走过了60多个国家。如今,儿子14岁了,陈爸担忧的不是儿子是否能考入美国的藤校,是否会如自己一样成功,他担忧更远的事情。

陈爸是中国人,夫人是韩国人,儿子在美国出生和长大..... 三个国家的身份令儿子感到迷茫。儿子在镜头前坦言,反感“身份”这个话题,他在三个国家总会被问及对三个国家的看法,哪个更好?你属于哪一边?

陈爸担心,这种身份认知障碍,最终会在某一天爆发出来。

为了提早解决这个问题,陈爸策划了一场寻根之旅。他们从美国回国,来到陈爸的故乡——福州,溯源“陈氏”的由来。

他相信,儿子只有对自己的“来处”能有更多的了解,才有强大的内心来修复潜意识里身份混乱的问题,才能面对未来多元文化背景所带来的的挑战。

可是,身处青春期的儿子,对父亲精心策划的寻根之旅,兴趣寥寥。家族历史、宗族文化,对14岁的陈开而言,太过无聊,也过于久远和沉重。

就这样,这场精心安排的寻根之旅,成了父亲一个人的自说自话。

当父亲讲起陈氏家族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儿子会说,这么多年过去,我们与他的血缘联系和陌生人一样,一百年前的人跟我有什么关系?

在家族祠堂里,陈爸和祠堂管理人聊得热火朝天,儿子则干脆躲进了车子里,觉得父亲很傻,“所谓的家族寻根,只是你想在精神上依靠在某个很伟大的家族上面,就觉得自己很伟大...”

14岁的男孩,已经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也和父亲之间,有了很深的代沟。

面对儿子的质疑,陈爸没有感到恼火,他始终儒雅地笑着,并试图宽慰儿子,“你说得对,爸爸现在不强求你能理解,或许未来有一天,你会懂的。”

父子之间,似乎始终有一种隐秘的情感,难以沟通。这种代沟,不会因为学历高、事业有成,就会消弭。

作为一名学霸少年,陈爸从18岁就离开家,从福建前往北京读书,后来又留美一路读到博士,他的脚步离家越来越远,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却与日俱增。

回到家乡福建,走街串巷的日子里,陈爸常常会回忆起自己的父亲。这位在变电站工作、一向操作谨慎的技术工人,却在陈爸12岁那一年,因为工作失误意外身亡。

从此,陈爸对父亲的记忆,永远定格在了12岁。在外读书时,每每看到天空飘着的白云,他就会想起故乡的云,想起亲人。

他希望儿子陈开,未来在陷入这样一种难言的乡愁和遗憾时,能有所寄托。他费尽心思策划了一场寻根之旅,并尽可能地给儿子留下视频记录。“爸爸只是希望,当你二十年三十年后,想起爸爸、想起奶奶了,能有一个可以回忆的东西。”

可就像龙应台所说,“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你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随着儿子的成长,陈爸只能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一如当初,留守福州的母亲,目送自己远行一样。

亲子之间的渐行渐远,不仅仅是地理距离,还有思想上的代沟。想让十四岁的儿子,理解自己为什么如此看重历史和传承,为什么会想念故乡的云,还有很长一段路。

他能做的,只是给孩子留下一颗种子,将来去摸索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他可以超越国家去思考,自己到底归属于哪里,对一个地方的情感由来是怎么回事。作为世界公民,他是归属全人类的。”

“星星的孩子”,与最柔软的父爱

也有的父亲,拿到的角色剧本,一开始就是高难度的,充满挑战。比如,轩轩的爸爸,干强。

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温柔、最有耐心的父亲之一。每当看向自己儿子,15岁的轩轩时,他的眼神里都是无限柔情。

轩轩患有自闭症,还伴有脑瘫和癫痫。5岁多第一次叫爸爸,6岁多叫妈妈。四五岁的孩子能办到的事情,他不一定能办到。

轩爸这样形容轩轩的世界,他说,轩轩就像是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里,能感知到外面的世界,但是你让他出来,他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应对。

唯一不同的是,轩轩在弹琴的时候,笑容自信舒展,像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孩子。每每这时,陈爸就在一旁闭上眼睛,陶醉其中,仿佛是世上最幸福的父亲。

自闭症,也称为 孤独症,全球每160个孩子里就有一个自闭症儿童,他们也被称为 “星星的孩子”,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

在一个自闭症康复治疗机构里,康复老师介绍说,癌症症状可能只有几种,但是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能有上百种, 家长需要首先关注到孩子的身体表现。

轩爸很认真地听课,记笔记,仔细看康复机构里发来的视频、音频,总结轩轩每天的变化。“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主流社会里,他必须融入进来,否则将来无法生活。” 轩爸想用自己的一生,去帮助孩子独立生活。

这是对家长耐心的极致考验。学会刷牙,轩轩用了8年,学上厕所用了十年,哪怕是学写一个字,也可能要用一个月、乃至一年。

尽管如此,轩爸还是充满了耐心。他在教轩轩洗澡时,语重心长地说道:“爸爸帮不了你一辈子,很多事情还是需要你自己去做,明不明白?”这一幕,像极了《海洋天堂》电影里,李连杰饰演的父亲,对患自闭症的成年儿子的无限不舍。

在孩子的康复之路上,轩爸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他不完全认可康复机构的治疗方法,因为对方主张让孩子通过严格的寄宿环境,融入集体,日渐脱离与家人之间的小圈子。

最终,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轩爸还是坚持将轩轩从康复机构带回来,让他享受家庭的温暖。 他坚信,自闭症群体的康复最好还是以家庭为单位,而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他也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轩轩这样的特殊孩童,他们的康复任重道远。“作为父亲,我很难将孤独症探索明白。那么,我起码要做到好好陪伴。”

轩轩是幸运的,在这个家里,除了全职守护自己的父亲,还有爱他的妈妈和奶奶。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非常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难怪有网友说,“轩轩上辈子是拯救银河系的,这辈子才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爱的环境里。”这样的评价,也让轩爸感到很欣慰。他也愿意相信,是轩轩主动选择,要和自己成为家人。

对于轩爸来说,有了轩轩之后,他这辈子的梦想就变得特别简单、纯粹,“尽量在有限的生命里面,活得更精彩一点,让轩轩开心快乐地生活。”仅此而已。

纪录片的结尾,轩轩已经可以独自上学了。一个自信阳光的少年,和爸爸挥手告别,穿梭在城市的马路上。幸运的是,他的肩上有沉甸甸的父爱,让他有勇气去面对这个复杂而艰难的世界。

纪录片里无论是酷酷的K爸、儒雅的陈爸,还是无限耐心的轩爸,都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父亲这一角色里的全情投入,哪怕是略带笨拙的付出。

究竟,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爸爸?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在成为父亲的道路上,爸爸们也在经历不间断的挑战,可能是要和惯有的思维做对抗;

可能要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在创伤中成长;

可能还要接纳认知的局限性,承认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于时代的发展和命运的安排...

每个人都无法保证自己能成为“理想的爸爸”,但是依然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就像导演张晗所说, “如果在亲子关系上,爸爸逃避了,那么这个问题一定会在孩子身上显现,成为一个内心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虽然已经成年了,他还不是特别明白,什么叫做父爱。”

参考资料:《好爸爸怎么当?“看看别人”》;南方周末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su173.com/alarm/a59420.html

角色,父亲,育儿,儿子,演出,纪录片,孩子,爸爸,女性,摇滚,轩轩,父亲,陈爸,儿子,爸爸

极速天气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角色,父亲,育儿,儿子,演出,纪录片,孩子,爸爸,女性,摇滚,轩轩,父亲,陈爸,儿子,爸爸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角色,父亲,育儿,儿子,演出,纪录片,孩子,爸爸,女性,摇滚,轩轩,父亲,陈爸,儿子,爸爸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