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天气 资讯 年轻人爱上B站学习?中考将至,800万中学生最爱的竟是......

年轻人爱上B站学习?中考将至,800万中学生最爱的竟是......

前几天,B站上账号名为“教书琐记”的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

用他人视角为自己写一份“悼词”,可以讲述你人生中印象深刻的若干个瞬间,也可以想象别人对你一生的评价。

大多数同学都写出了自己的答案,16岁孩子的想象力让人忍俊不禁,其背后体现出的对死亡深邃而诗意的思考又让人感动不已。

有同学写道:“2023年6月1日,这本该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儿童节,但我们敬爱的周先生没能度过这一天,他死前没给我们留下些什么,除了那一大尚未完工的作业和满是F的英语听写本。”

“2038年6月21日深夜,这一次,徐警官没能战胜黑暗,但我们相信,她的乐观、开朗与崇高,一定能让她去往的那个世界不再黑暗。”

不少评论的网友惊叹,原来语文课还能这样有趣、这样打动人心,而这只是“教书琐记”上传的一个课堂实录视频。

他以一个戴着厚底眼镜的普通中年男老师形象,不徐不疾地解读着课文,课堂视频合集播放量已达到807万。

“课堂一瞬”合集播放量截图

除了“教书琐记”外,北大中文系硕士高盛元在B站的“唐诗导读”系列视频;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戴建业教授、复旦大学古代文学骆玉明老师、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解读、文艺学男神杨宁老师的“文学理论”课程都倍受关注。

视频播放量超百万,语文与文学重回视野。

欧丽娟的B站公开课

除了利用网络补课的高中生们,观看视频的还有一些没有机会上高中的专科生。

在这些课堂上,语文的范围变得很“大”,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不以教导为目的,不以考试为导向,学生们尽情汲取着一种非功利的快乐和浪漫。

高中语文作为高考三大门之一,语文老师承担的升学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老师们上课可能直接总结不同题型的答题套路,作文要求学生按标准的“八股文”格式来写,力求花最高的效率提升语文成绩。

在机械化的背诵和套路化的答题模式下,学生们很难真正地体味到语文的妙处与文学的魅力。

然而,这种应试语文的教学模式也在悄然改变,一批怀揣着文学梦和教育理想的青年老师们:

正在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与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学教育之间,寻求做出最大的平衡。

“教书琐记”的B站评论

B站上的这些语文课就是非常成功的实践案例,也给教学一线年轻的语文老师们,提供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学方法。

NO.1

学会阅读与思考

针对应试局限于刷题和课本的问题,高盛元采用“哪里不足补哪里”的教学方法,发动学生大量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

他大刀阔斧地砍掉刷题的时间。周末不布置作业,而是让学生去读三万到四万字的中篇小说。

比如阿城的《棋王》,毕飞宇的《青衣》,田耳的《一个人张灯结彩》,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也会在同题材电影快要上映时,让同学们去读双雪涛的原著《平原上的摩西》。

讲课文时,高盛元会以课文为切入点,见微知著、从点到面地扩展到阅读与写作的方法。比如,讲《鸿门宴》,他会带着学生阅读完整的《项羽本纪》;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他会引入罗伯特·麦基《故事》里的理论,教给学生写小说的方法。

高盛元上课视频截图

高盛元还采用形式多样的互动游戏培养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他印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发给同学,让他们读完自己出阅读理解题,再让他们互相解答。这是让他们真正走进文章、阅读和感受的过程。

除了严肃的阅读,高盛元还会做趣味性专题

在美食专题里,他梳理了从古至今的美食文章,从古代的张岱到近代的梁实秋。课堂最后五分钟,他则打开电脑,播放了《人生一串》和《舌尖上的中国》。

摘自高盛元《昨夜星辰》

高盛元想让学生们看到,文学不仅存在于文字中,纪录片、电影中也有文学精神。

他的尝试都是想从源头解决学生在语文上的欠缺。

不会做阅读题,是因为读不进去,于是想法设法让他们大量阅读,走进去读;

不会写作文,是因为没有想法,于是他给学生布置辩论题,在辩论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NO.2

学会体悟与感动

“教书琐记”给学生布置的作业:

也大多要求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让学生自己去走进主人公的命运和故事,他常常发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B站“教书琐记”视频截图

在讲述《涉江采芙蓉》一诗时,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转换视角,得到了超出课本答案的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到了诗中不能言的真挚情感。

在上完《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讲》之后,让学生们以他人视角给自己写一份悼词,在这样的写作实践中,学生们可以超脱有限的时间和生命,反观自己的一生,思考死亡的意义。

在讲解苏轼的《赤壁赋》时,通过同学们之间的角色扮演,跨越时空,与哲人并肩而坐于舟中,带领孩子们体悟人生的“宽阔”与“永恒”,破除人生的“虚无”与“迷茫”。

老师想,即使很多年后,孩子们离开了语文课堂,但是当他们再次看见这些文字时:

依然能够回忆起课堂上的感动,在人生的艰难时刻,给予他们些许慰藉和勇气,而这或许就是语文课的意义。

NO.1

让人成为更自由的人

教学模式改革的背后是对文学精神的追求,传递文学精神的背后是对“人”生命的关怀,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本质所在。

在高盛元看来,语文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人成为更自由的人。

高盛元与骆玉明的合作课

尽可能地多去阅读文学作品,其实是在为以后的人生做准备。正如他在《昨夜星辰》一书中所写: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会觉得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负担很多。但是能拿出一两分钟的时间读一首诗,能获得一两分钟的自由,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自由地生活和感受,而非活在别人限制好的框架内。世界上的人千千万万,不要只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内,去感受别人的痛苦、迷茫、忧愁、喜悦,这是很重要的能力,也恰恰是现代人缺乏的能力。

这也是近两年来,语文与文学教育再次回到网络视野中的原因。

我们或许在现代社会的焦虑中丧失了感动与思考的能力,吸睛猎奇和充满噱头的文字扼杀了我们的专注力和感受力。

在网络平台上,主动停下来看看这些“语文课”,感受文字的温度,连接世界的深度,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

摄于某高中班级课间

NO.2

语文其实是人生的答案

语文教的内容是什么?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语文是人生的答案,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语文课之中看见自己。

诗词歌赋不再是风花雪月,而是百味人生。

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讲诗

由于人生阅历的有限,孩子们现在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与哲理,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先人们面对人生的喜乐悲苦所写下的文字:

有写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项脊轩志》《陈情表》,有写家国之情的《与妻书》《出师表》,有解决人生得失之苦的《赤壁赋》《我与地坛》……

《与妻书》林觉民绝笔

而老师们所能做的,正是以自己的阅历、感悟与教学,带领孩子走得深一些、再深一些。

当孩子们成年之后,面临同样的喜乐悲苦之时:

想到千百年以前,有人与他同在,他会更深地链接到世界的辽阔与美好、懂得人生的短暂与永恒,他的孤独与痛苦将在文学中得到慰藉与消解。

因此语文老师最希望留给孩子们的精神宝藏,也正是永远保持学习与阅读的习惯,永远拥有感受与体悟人生的能力,永远保有生活的自由与热情,这,远比成绩单上的一个数字更加重要。

NO.3

那枚正中眉心的子弹

“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东西,是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因为年少无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以为自己开了空枪。

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感觉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他停下来,回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这是《我与地坛》一段很火的书摘,像是有着欧亨利结尾的短篇小说,结尾与开头预示了人生的“闭环”:

那枚正中眉心的子弹隐喻着年少无知时犯下的错误,被射中者只能徒然留下懊悔,引发了大家广泛的共鸣。

史铁生照片

但语文课何尝不是如此,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文其实已经告诉过我们一些道理,只是当时缺乏阅历的孩子,还不能真正理解。像等到后来考研考编时,才完全懂得了《范进中举》的心酸与《孔乙己》的无奈。

孔乙己

而这,也正是语文课的魅力吧。

在孩子们有一定的经历之后,回过头来看,融入自己的人生,文字背后的情感与哲理或许会更加鲜活、更加有力量,震荡着青春的回响。

人生不是所谓的一个“闭环”,正因为有着语文里无数人的智慧,我们才能拨清迷雾、得以窥见天光。

参考文献:

1.李心怡|看天下实验室:B站爆火的语文老师,在应试教育中找到平衡了吗?

2.董雅婷|中国青年杂志:当“大语文”重回焦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su173.com/alarm/a57286.html

同学,高盛元,教育,课堂,作业,思考,视频,文艺学,语文课,中考,观点评论,文学,高盛元,骆玉明,语文,教书琐记

极速天气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同学,高盛元,教育,课堂,作业,思考,视频,文艺学,语文课,中考,观点评论,文学,高盛元,骆玉明,语文,教书琐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同学,高盛元,教育,课堂,作业,思考,视频,文艺学,语文课,中考,观点评论,文学,高盛元,骆玉明,语文,教书琐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