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米汽车、恒大汽车为代表的“最后一批造车新势力”都发展得怎么样了?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北京市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表示,小米造车进展超预期,预计明年上半年量产。
雷军表示,他有二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汽车业务上,目前汽车研发团队已超2300人。此前,雷军曾表示:“我愿意押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而同为“最后一批造车新势力”的恒大汽车,尽管已经实现了恒驰5的量产,但如今却债务问题频发,多个地区的子公司还成了老赖。在当下竞争逐渐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后一批造车新势力”有何搅局的底气?
小米汽车进展超预期,计划2024年上半年量产
据雷军透露,小米造车进展超过预期,最近已经顺利完成冬季测试,将于2024年上半年量产。
而在此前的小米投资者日活动中,雷军还谈到了自己的时间分配: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投入在造车上,四分之一的时间投入在手机、IoT和高端化战略上,剩下还有四分之一在其他事情上。
据了解,小米官宣造车的起点是2021年。那一年的3月份,雷军在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宣布,小米将正式进军电动汽车行业,预计十年时间投入100亿美元。为了体现自己造车的决心,雷军还表示:“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为什么小米要造车?雷军认为这是“被逼出来的决定”。在央视《云顶对话》节目中,雷军曾表示,智能电动汽车成为了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的融合,“如果你不干你就落伍了”。
去年以来,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行业进入寒冬。据Canalys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不足12亿部,同比下滑12%。其中小米以1.53亿部的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销量同比下滑20%,市场份额达13%。
在手机行业不景气的同时,新能源汽车赛道却持续火热。据集邦咨询统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销售量约1065万辆,同比增长63.6%。
而中国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最大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一边是持续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边却是逐渐下行的手机市场,小米为了打开新的增长空间,选择了跨界造车。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手机行业的风已经停了,相关企业发展引擎逐渐熄火,电动车则是一个巨大的新风口,可以为企业装上更强力的引擎。”
但手机企业跨界造车是否是个明智的决定?张孝荣表示,手机厂商直接下场造车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一个成功案例,就算是苹果,造车多年,也至今没有结果。
华为高管王成录曾将未来的汽车形容为“带四个轮子的手机”,认为汽车和手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给手机企业跨界汽车领域提供了广阔空间。
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手机和新能源车看似雷同,实际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两大产业。从产业链的掌控能力来看,手机行业曾经“外有苹果链,内有华为链”,它们都是带动整个产业链成长的核心企业。但汽车产业链条更为庞大和复杂,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都暂时不存在一己之力能带动整个产业链成长的巨头。
有汽车电子行业从业人员向记者表示,手机和汽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迭代速度”,很多企业想以造手机的方式造车,却忽略了手机可以一年一迭代,人们两三年时间就换一部新手机,而汽车的更换频率更慢,一辆车开五到八年都是正常的。这就注定了,拿造手机的思路来造车是行不通的。
小米造车是否需要摆脱“造手机思维”的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但如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减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900万辆,同比增长35%。
如果小米在2024年才能实现汽车的量产,是否会显得有些“晚了”?对此,雷军表示:“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产业,任何时间都不晚。”
恒大汽车频现债务问题,在多地成为“老赖”
当小米汽车还在为2024年量产而奋斗时,已经实现量产的恒大汽车却陷入了债务问题频发的困境,多个地区的子公司都成为了欠钱不还的“老赖”。
据天眼查,近日恒大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因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未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超104万元以及滞纳金,被修文县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同时被修文县水务管理局申请限制消费。而在去年2月,该公司还因为此案被强制执行超113万元。
实际上,恒大汽车各地子公司近期频繁卷入债务问题,主要都是票据相关纠纷。天眼查显示,截至3月6日,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自身风险153条,被执行总金额超2.82亿元。恒大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自身风险303条,被执行总金额超1725万元。
上述公司都由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实际控制人为恒大新能源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所涉及案件大多是拖欠建筑、消防设备等公司的票据款,简单来说就是“欠钱不还”。
那各地负责汽车业务的实体公司都“没钱还债”了,恒大汽车还能按照许家印的预期顺利发展吗?截至2022年底,恒驰5交付量为324辆。在如今新能源汽车交付量动辄以“万”为单位的背景下已经稍显单薄。
2022年底,恒大汽车还传出“停工欠薪”消息。2022年12月26日,据实地探访,位于广州南沙的恒大汽车城已经仅剩“很少的工作人员”。
图为广州市南沙区恒大汽车城。摄影:宋春雨
目前,天津工厂已成为恒大汽车主要制造基地。据“恒驰”微信公众号,2月25日,恒驰汽车还在天津举办了车主活动,数十位恒驰5车主代表走进天津工厂,近距离感受恒大汽车的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这一举动,也被视为恒大汽车在打破此前“停工”的传闻。
不过,雷军曾表示:“造车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竞争将是残酷的。”据CleanTechnica统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是比亚迪、特斯拉、上汽通用五菱、大众、宝马。其中第五名是宝马,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37.27万辆。可以看到,2022年仅交付324辆恒驰5的恒大汽车离“成功”依然十分遥远。
如何从零起步成为行业前五?品牌的核心竞争优势有哪些?这些问题不仅摆在恒大汽车面前,也摆在小米汽车面前。
并且,即使“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已经实现量产多年,但均未实现盈利。2022年,理想汽车净亏损20.32亿元,同比扩大超5倍;同年蔚来汽车净亏损超144亿元,亏幅同比扩大259.4%;2022年前三季度,小鹏净亏损67.7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89.54%。
从量产到盈利的距离,考验着每个造车新势力的资金实力。作为“最后一批造车新势力”,小米和恒大汽车能承受怎样的亏损?能否成功跨越这段距离?这些问题或许都要交给时间来回答。
校对:李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