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全部内容观点已经发表在《学前教育》2023.5.如需转载,请联系杂志社。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患有孤独症的幼儿,在社会交往、语言发展和智力发展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同龄伙伴。据统计,孤独症患病率目前已达到70-80分之一,也就是说,每不到100个孩子当中,就会有一名孤独症小朋友。
接纳孤独症的孩子,不是单独为他们设立一个班级,而是编入普通班,让他们与所有儿童在同一环境下共同学习和参与活动。这就是一些幼儿园在做的事情——融合教育,我们称其为融合幼儿园。作为普通幼儿的家长,在入学之初,甚至直到幼儿园大班毕业之时,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上有孤独症小朋友的存在,即使后来知晓,也往往对不上名字,不能确定哪个孩子为孤独症。之所以会这样,并不是幼儿园或者老师们刻意隐瞒,而是融合教育,强调尊重每一位幼儿接受教育的权利,给予每个孩子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机会。幼儿园里的每一位老师都会竭尽全力,采用适宜的方法策略,帮助孤独症孩子完全融入幼儿园生活中,让他们跟所有的孩子一起游戏生活。为此,不是特别关注的家长,完全有可能不了解和不知晓自己的孩子身边有孤独症小朋友的存在。
一旦,家长了解到自己的孩子与孤独症小朋友同班时,很容易心生介意与困惑。特别是当孩子跟自己抱怨:TA总是不遵守规则、不跟大家一起玩;中午睡觉的时候,总是大声喊叫,吵得自己睡不着;或者是TA又打人了,还抓我。面对孩子零散的反馈信息,家长免不了会产生担心、恐慌和排斥:跟孤独症孩子在一起,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模仿不良行为?吃饭午睡会不会被打扰?游戏时会不会发生冲突,遭受身体攻击被欺负?鉴于此,不乏一些家长会主动找到老师,表达对特殊幼儿的拒绝,甚至会提出让孤独症孩子转班或是转班的诉求。
综上种种,我们可以了解到:孤独症幼儿通常在社会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持续性的缺陷:很少能与其他孩子分享兴趣,一起游戏,极少的情感交流;交往中很少使用语言,多为非语言交流,其他幼儿看到的便是抢、推等破坏性行为,以及不遵守规则缺乏友好交流的交往技巧;无法分享想象性游戏,不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变化的社交情境,难以交不到好朋友,常常一个人游离在同伴群体之外。除此以外,孤独症小朋友会有刻板的行为表现,比如旋转自己的小手、发出奇怪的声音,等等,如果没有相处过,这些都会让孤独症孩子看起来有些奇怪。
其实,相对于家长担忧的孤独症同伴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家对融合教育所能给予孩子的积极作用,很容易被低估和忽视。当有孤独症同伴在一个班级里,我们如何将这些“特殊的内容”转化为对孩子有益的成长资源?方法有三:
曾经有位家长很困惑地说,“我一直鼓励自己的孩子帮助孤独症同伴,可是,最近孩子在帮助他时,竟然被扯掉了一缕头发,我真是忍不住又气又心疼。帮助他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孩子更爱来幼儿园了,更有责任感,更宽容大气,特别善于耐心沟通了,可是如今都被伤害到了,我真的退缩了!但又不知该怎么跟孩子沟通。”听后,我问家长:“当初,是怎么决定让孩子帮助孤独症同伴的呢?”“是老师发起了求助,孩子自己报名的!”“既然决定帮助是孩子主动提出的,那如今想要退出,您要不要先询问一下孩子的意见呢?已经是大班了,孩子都很有自己的主见!”几天后,妈妈再次跟我说,“孩子特别轻松,根本没被吓到,还安慰我,别担心,他再也揪不到我的头发了,我能感受到他的眼神和心意,我能立马躲开!看我多棒啊!懂得了神机妙算,我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而且我还知道了好多呢,老师说他在进行避食治疗,就是只能吃固定的几样东西,不能跟我们一起吃幼儿园的饭,多可怜啊!吃不到好吃的,他肯定心情不好啊,所以才会抓我的!因为他说话不清楚,要是自己会说,肯定也不会直接上手的!”妈妈一边说着,一边眼睛都湿润了,感慨道:“我觉得很羞愧,在人品素养方面,孩子远远超越了我的狭隘!我应该向他学习,他教育了我!拓展了我的见识!说不出具体哪点,但我就是觉得孩子长本事了,也更聪慧了!他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这都要感谢孤独症小同伴的存在!”
一位父亲,平时工作忙,很少跟孩子聊天,即使聊也是问,“在幼儿园开心吗?”孩子总会说“开心!”这天,莫名就问了一句“你有不开心的吗?”没想到孩子说了一大堆:“特别不开心,因为一个小朋友总打我,还推倒我新搭建的高楼,还拔掉我种的豆角,排队的时候还会踢我!”听到这些,父亲感到很惊讶也很愤怒,没想到自己竟然忽视了孩子这么多的苦恼。但在与老师沟通后,父亲逐渐化解了愤怒的情绪,冷静下来,开始分析自己的孩子,原来他是在与孤独症小朋友相处中出现了问题。自己的孩子属于特别认真遵守规则的孩子,很少“察言观色,比较自我,自己认准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到底,很少变通”。譬如,孤独症小朋友不好好排队,自己的孩子就会反复纠正同伴的问题行为,招致对方非常排斥和反感,经常采取武力反抗,尽管如此,自己的孩子还是会进行各种直接干预和纠错,逐渐两个孩子形成“恶性交往氛围”。分析至此,父亲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孩子在社会性方面非常缺乏变通性,有些“一根筋”,需要进一步培养他要学会“审时度势,适当放弃”,更要加强身体力量和灵活性的训练,在跟同伴特别是男孩子游戏时,要有能力保护好自己。可以说,这是一位非常理性和睿智父亲,因为他深知改变和筛选孩子的成长环境很难,唯有强大自己才是首要之事,无论将来遇到怎样的同伴,孩子都需要具备与人家和平相处的能力。
以我自身的亲身经历来说,我的孩子目前读高一,十二年前她刚入园后不久,向我抱怨:“悠悠(化名)总是踩我的脚,还弄撒我的汤!”作为妈妈,我清楚地知道那是一位孤独症小朋友,我没有明确回应,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复:“”也许她不是故意的呢!”又过了一些天,孩子说:“悠悠真的不是故意的!老师说,她在妈妈肚子里就生病了,她走路有时像个小鸭子,管不了自己的腿脚,我们以后要轮流帮助她,还要拉着她一起游戏!”听后,我故作惊讶地说,“你竟然还能帮助别的小朋友了!真是太了不起了!真为你骄傲啊!”一年后,孩子又提起悠悠:“我真是太高兴了!比我自己受了表扬还开心呢!悠悠现在能自己好好排队取饭了,再也不需要我们的帮助!她也能自理了!”直到幼儿园毕业,她都和悠悠是好朋友。后续,孩子上了小学和初中,身边也有孤独症同伴,孩子总会说:“他们需要影子老师的帮助,他们就是那样的,只要了解他们,慢慢沟通,他们都是很好的伙伴,不会攻击别人,如果谁去欺负和取笑他们,我们同学都会制止和指责他们,提醒他们要懂得尊重别人的不同。”
将心比心,每个孩子都是爸妈的心肝宝贝,但孩子生来各有差异,换位思考,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学习与发展,但不能忘记,孤独症孩子也是孩子的同伴,他们理应互为成长资源,相互帮助,彼此支持,更需要家长的包容与接纳,珍视这些特别的同伴给予我们孩子独特的成长价值。
■
-END-
文章、视频等内容为「赵博士养育咨询室」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