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场合,比如幼儿园游乐场,公园商场,孩子感到极度的恐慌紧张。在一些人多的场合,孩子怕与同伴大人面对面的交流或者随时交流了也是在极度的惊慌之中度过。还是不敢直面陌生人更不敢和他们交谈见到陌生人会面红耳赤。
什么是儿童社交恐惧症?
儿童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的情绪障碍,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研究发现,心理障碍的儿童生活质量在社交恐惧儿童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与正常儿童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很少告诉父母,然而细心的父母就会发现蛛丝马迹,害羞、脸红、怕生等现象就是患病的征兆。严重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会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
这都是因为他们过于担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怕“丑陋、肮脏”的一面被他人了解。他们也不能接受自己在公众场合被人关注或谈论,不然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不自然的表情动作。
经美国心理学家多年研究发现,许多成年人的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父母不正确的对待孩子的方式,往往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紧张。如果孩子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一直延续到成人,甚至会妨碍他今后事业上的成功。
1.营造开放式环境
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如果家长能在孩子社会交际处于萌芽阶段时,不失时机地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体验,就可以预防孩子出现社交性退缩。
倘若孩子对社交已有了畏惧情绪,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去,与同伴交往,而不能迁就他,把孩子禁锢在家里对于可能存在“社交恐惧症”儿童的心理治疗,家庭和学校将承担十分重要的角色。
2.参与集体活动
孩子在 3 岁之后就开始有交往的愿望,这也预示着他们交往心理的萌芽。他们强烈希望与同龄人交流沟通,仅仅和成年人特别是单单与父母交往,已经不能满足此阶段交往的社会需求了。
此时,就要让孩子尽早参与集体生活,而且要尽量创造这种环境。如果将孩子及时送人幼儿园,在集体生活中满足他们交往的愿望,可以使孩子的交际能力获得良好发展。
3.父母多关注孩子
这种孩子平时表现正常,一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中就出现异常反应,这可能属于挫折性社交障碍,由于某次社交情境中不愉快的经历。例如,被人呵斥、抢白而产生自卑,因为寻求自我保护而不愿与人交往;
还有些孩子则是由于家庭教养方法不当造成了封闭性格,特别是孩子幼年时处于相对封闭环境,缺乏与同伴交往,而不知如何与人交往。研究表明,社交性退缩多发生在独生子女身上,而家庭教养不当则是其主要原因。
4.经常性的引导
有些社会交往技能是必须“教”的,如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作出回报,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给予同伴关心、帮助和同情,在这些时候应该说什么话,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经常向孩子讲述这些,比单纯让孩子模仿别人效果要好得多,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许多研究发现,如果家长热情而态度鲜明地要求孩子遵守社会礼节所要求的各种规则,他们就往往能教育出懂规矩、善于和别人交往的孩子;
相反,那些不大向孩子提要求、纵容孩子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是攻击性强、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他们对别人提出的要求常采取对抗的态度。比口头讲述更好的一种方法是角色扮演。
5.让孩子自己解决困难
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或因为没有经验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出现的问题,这个时候,孩子很可能产生难受的情绪或者逃避,妈妈不要责怪孩子,也不要急着替孩子处理问题,可以试着引导孩子,或者告诉他方法,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样他就能慢慢学习到经验,面对“难题”也不会束手无策。
渐渐地,孩子就能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熟练,自然不会对“涉世”心生恐惧。即使是对孩子长大之后,也有益无害呢。可以尝试着先从身边较为熟悉的环境中的陌生人开始,渐渐向外扩展,让他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