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豆妈。
豆妈接了一个电话,是许久没有联系的朋友打来的,听着对方有气无力的声音,豆妈赶紧问问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在这之前,豆妈帮助这位朋友顺利解决过一切亲子关系危机,所以约定如果再遇到麻烦,可以随时找豆妈。
其实,这位朋友已经很久没有找豆妈聊天了,豆妈也替她开心,说明她在育儿这条路上越走越宽阔,不再纠结和焦虑了。
这一次又是为什么呢?
你不优秀也别要求我优秀
豆妈一句还好吗?勾出了朋友的委屈。豆妈很能理解朋友的这种感受,就是无论怎么努力,似乎这条育儿路总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出现,本以为自己在育儿的海洋中修炼的可以从容应对,却始料未及的一个大浪就把自己又拍晕在沙滩上。
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朋友泣不成声中,豆妈也算了解清楚了。朋友的儿子上一年级,从小就是大家公认的聪明孩子,豆妈也见过,孩子的确反应快,就是我们常说的机灵那一款的孩子。
朋友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这儿子是她一手带大的,所以母子感情更为浓厚一些,这是朋友自己的感受,在豆妈看来就是他们的亲子关系更为缠绕一些。
根据朋友的描述,儿子在五岁之前都是很乖的,我们常说的第一个叛逆期在三岁左右,儿子是根本没有的,就在朋友庆幸的时候,儿子进入五岁之后,给她的感觉就是一直叛逆的。
具体的表现就是,她说什么孩子都不听,会和她对着干,可是她也总有办法,最终让孩子和她都各退一步,亲子关系也会更为亲密。
但是,这种不听她的时候越来越多,尤其是上了一年级后,她发现儿子虽然聪明,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成绩就是不好,她也和孩子一起做分析,可是看来看去,还是孩子不遵守纪律,不听老师的话。
她说,我从未把儿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较,可是我儿子怼了我一句话,我当场就崩溃了。儿子说,你不优秀也别要求我优秀。
崩溃的原因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朋友儿子说的这句话,的确让妈妈扎心,但是豆妈通过进一步沟通后,和朋友慢慢梳理她的感受,才发现儿子这句话让她崩溃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表面上的家长权威受到威胁和挑战。
孩子说的这句话,的确有挑战妈妈权威的味道。从孩子的感受来说,他对妈妈提出的要求产生了抗拒,应该是觉得妈妈拿他和其他同学成绩做比较,让他不舒服了。
尽管朋友再三强调,她没有拿孩子做比较,但是孩子感受到的就是被比较。就像朋友崩溃的原因并不是被挑战权威一样,而是感受到被孩子嫌弃。
这种被嫌弃的感受,还是豆妈帮朋友分析出来的。朋友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上,都是非常出色的女性,最起码是一个能力不差的人,可是落在孩子眼里竟然是不优秀。
豆妈问朋友,你是不能接受孩子用这种说话方式和你沟通?还是不能接受孩子对你不优秀的评价?
朋友停顿了很久,才说,应该是不优秀这个词更让我愤怒。
不过,朋友说她除了愤怒还有伤心的感受,这又是为什么?豆妈结合她之前和孩子的关系互动模式,问她,那当你崩溃后,你产生了什么念头?
又是一个长久的安静时段,朋友才说,她有种和孩子突然断裂的感受,这种感受让她觉得特别委屈和伤心。
豆妈突然明白了,说到底朋友和孩子的关系分离,或者说边界感还是没有做好,所以才会出现这一幕。
所以,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我们的情绪能够稍微平复后,一定要及时做复盘和梳理,找出真正的原因,和潜在的危机,尽快解决疏通。
母子的分离是一场修行
母子的分离是一场修行,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很难。如果分离做得不好,便会成为育儿路之殇。
朋友说她很注意母子关系的分离和边界感,可是豆妈在帮她梳理的时候,发现事实上她只是觉得自己在做分离,行动上并没有分离而已。
我们都知道孩子和父母的分离,是从分床睡开始的,其实不是,母子的分离是从妈妈分娩,孩子离开母亲身体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这种分离是时时刻刻的,只是我们都想让亲子关系亲密一些,而忽略分离的细节。
比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照顾孩子的半径是慢慢扩大的,而不是不变,停留在婴儿阶段。
朋友就是这样,孩子已经上一年级了,她还是无时无刻都在牵挂着孩子,不停地翻看班级群消息,生怕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结果越担心孩子出现的问题越多,她就更为关注消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更为隐秘的一个问题就是,妈妈总是像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随时准备着替儿子清扫战场,收拾残局。
豆妈告诉朋友,这其实就是和孩子的边界感不清晰,无法分清楚什么是孩子的事情,什么是自己的责任。
朋友在情绪慢慢平复后,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她发现自己,虽然嘴上说是给孩子最大自由度,实际上对孩子的掌控特别强烈,一旦失去掌控感,她就特别焦虑,也特别愤怒。
不过,朋友很好奇,她并没有告诉孩子这些,为什么孩子能有回应和反抗?
豆妈告诉她,因为孩子是父母情绪的小雷达,身体出现的感受是天性,也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对这种亲子互动模式,不再感受到被照顾,也感受不到是关心,更多的是觉得不自由和被动。
这也就是这个孩子从五岁后,朋友觉得儿子越来越不听话的原因,因为她总是想用要求去掌控孩子,而孩子用拒绝来告诉妈妈,你越界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母子连心,这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其实,从孩子离开我们身体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要承受这种关系的撕扯和断裂,这种分离的痛是以分娩之痛最终开始,慢慢的不再痛,彻底分离成人格独立的两个人。
这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半径和精神世界,亲子关系也只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当中,才是母子。
在谈话的最后,豆妈告诉朋友,只有承认这种分离的现实,认可孩子越来越独立,才能真正地和孩子分离,然后划出属于他们母子的边界感。
豆妈分享的初衷就是,希望你我不要跌进这育儿路之殇,一路向前一路高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