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文化中,生死属于忌讳的话题,特别是死亡,基本上不会和孩子讲这个问题。于是有人提出因为不知道死亡,所以很多人没有珍视生命,甚至藐视生命。那么生命教育课,应该给孩子们传递什么理念呢?
日本生命教育课,引起极大的争议在日本这个注重教育的国家,生命教育课程也没有落下。但是有两堂课程,引起了全球很多网友的讨论。有些人说这样的课程对孩子有积极的作用,有些人认为这样的课程让孩子变得更冷漠。
其中一堂课是老师带领孩子,一人领养一个鸡蛋,然后记录见证小鸡破壳、长大、成熟的过程,小朋友们都很有爱心,将宠物鸡照顾的很好。可是课程最后,孩子们要和小鸡说再见,因为老师要求孩子们亲手处理小鸡,做成一道菜。
在处理的过程中,很多孩子都落泪了,食物烹饪熟了以后,不少人迟迟无法张嘴吃下去。老师则认为这样课程让孩子们明白,生命是非常珍贵的,一定要好好珍惜。
还有一堂课和养小鸡的课程差不多,全班同学领养了一只小猪,在孩子们精心照顾下,小猪逐渐长大。最后同样是在孩子们面前,将小猪处理做成了食物。
生命教育课程,需要用如此残忍的方式吗?1.“让孩子产生负罪感”
一部分人认为这样的课程太残忍,会让孩子们产生负罪感,可能会逐渐变得冷漠。因为付出感情的事物,依旧会变成盘中餐,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保护不了,孩子们内心会受到重创。
并且网友们还认为,就是因为付出了感情的东西都能失去,孩子内心会不会更漠视生命?我们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其他物种的生命似乎都不重要了,这样的观点会让孩子走向极端。
2.“孩子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课程很有意义,他们觉得孩子经历了这些,会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也会更珍惜食物,不会随意浪费食物。并且有人举例,小孩子和成年人的思维是不同的,就像贫困的时候,成年人卖羊卖牛是为了生活,可是小孩子会觉得大人残忍,没有感情。
在面对生存的时候,努力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部分网友认为生命教育课程很有意义,会让孩子们知道遇到多大的困境,也依旧要努力活下去,死亡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生命教育课程很有必要,但是方式可以多种多样1.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
其实让孩子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要采取这种极端的,“亲手养,亲口吃”的模式。例如带着孩子去参观烈士博物馆、汶川地震博物馆、南京大屠杀博物馆等等,让孩子领悟生命的力量。
还可以带着孩子去祭拜亲人,给孩子讲述一下过去的人和事,让孩子感知这些人也曾经存在过。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的题材就是死亡,但是人去世不是终点,被世人遗忘才是终点。
2.给孩子讲述“去世”是什么
父母不该将去世当成禁忌话题,孩子需要了解人有生有死,小孩子起初对生命没有认知,在人们闭口不谈的神情中,他们只得到一个认知:去世是不好的事情。
可是人总会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树叶会掉落、昆虫会落入土里、人也会停止心跳,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不忌讳和孩子谈死亡,孩子才会明白只要活着,就应该珍惜每一天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