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una
转载:外滩教育
【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看点
都知道家庭教育重要,但父母如何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在现代快节奏社会已然成了老大难的问题。工作与育儿恰如鱼和熊掌,难以兼得,不少职场的成功者为此都头疼不已。沃顿商学院的Stew Friedman教授有招可支,在他看来,父母应把领导力同样运用在家庭里,要在矛盾中找共同点,让工作和育儿从敌对关系变成合作关系。
有人说,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成功的家庭。言下之意,父母事业成功,孩子才更可能优秀。因为父母不仅能够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高远的视野,还能以自己优秀的职场能力更好地养育孩子。
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但同样有很多职场成功的父母为孩子的教育感到焦头烂额: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的海归妈妈李琦, “谷歌中国”的创世员工之一,住在“教育高地“海淀区,笑称自己把儿子养成了“学渣”;
也有创业成功,年入百万的爸爸十几年严加教导自己的女儿,最后女儿陷入了抑郁症……
问题出在哪儿?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父母把孩子当作“another project”来管理,追求的是自己“管理”的成功,而忽视了孩子本身。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Stew Friedman教授的观点却有些许不同。作为一名组织心理学家,他对工作、家庭与养育的话题颇有研究,早在1991年就创立了沃顿商学院领导力项目和工作/生活整合项目。
Stew Friedman教授
2000年,他在学术假期间创立了Total Leadership,自己也曾在福特汽车公司担任全球领导力发展的高管。父亲、高管、教授的三重身份,让他对中产父母们面对的育儿悖论有了不少发现——在他看来,工作与家庭养育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不应该以牺牲其中一个,成就另一个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他的视角下,父母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与育儿生活——像领导者一样思考和行动。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的领导力,其实领导力也同样适用于父母职责。
一个理想的领导者会做什么?设想一个可实现的引人注目的目标,激励其他人加入他们的追求,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信任。这讲的不就是育儿生活吗?
面对工作和育儿的矛盾,Stew Friedman教授提出要在矛盾中找共同点,让工作和育儿从敌对关系变成合作关系。此外,育儿也需要一些创造性的智慧。
在这个全新的视角下,绝不仅是父母在解决问题,相反,孩子的参与度非常重要。毕竟,父母在解决矛盾的同时,也是在给孩子们树立榜样,给孩子们最直接的生活教育。
01
工作和育儿抢时间,
很多父母“人在心不在”
在工作和养育的诸多矛盾中,时间成本恐怕是很多人最先想到的。
在2017年,法国埃塞克高等商学院教授Ioana Lupu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会在代际间传递。
他访谈了在法律和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78位父母,男女各占一半,大多数年龄在30 到 50 岁之间,担任中层或高级管理职务。不管是有意模仿,还是无意被影响,绝大多数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受到父母很大影响。
审计公司的高级经理弗兰克就和自己的父亲如出一辙:“平日里看到爸爸每天很晚才回来,周末居然还继续工作……所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来不觉得周末工作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可能也是很多人工作状态的缩影。
但也有受访者否定了父母对待工作和家人的态度。
高管爸爸杰克就认为,不能避免的长时间工作,让自己成为了“周末父亲”,常常缺席孩子的成长,这让他感到痛苦,因为自己正在走父母的老路;四大经理安妮也认为母亲工作至上的原则不可理喻,孩子生病了都不请假,宁愿请人来照料,这实在不近人情。
除了工作时间长,疫情以来越来越普遍的远程工作模式也给育儿带来了新的麻烦。BBC编辑Meredith Turits对此就深有体会,因为她自己的孩子就是个例子。
通常,儿子醒来时,她已经坐在了电脑前;儿子吃饭时,她会因为查看工作手机而分心;才两岁的儿子已经会说“妈妈在工作”,并且知道在妈妈看手机看电脑的时候找爸爸玩。
人在心不在,这让工作和养育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苦恼的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孩子。如果是以前,父母不在家办公,那么孩子知道父母上班时间,自己不便去打扰。但现在,爸爸妈妈明明人在家里,但心似乎没有和自己在一起。
一位曾在麦肯锡做高管的妈妈说,咨询工作总是强调效率,自己在职场练就了多任务处理的“神功”,也习惯成自然地把这一套方法用在育儿上,有时一边回邮件,一边问孩子学习上有没有发生什么事。
但这套“神功”对付工作有奇效,在养育方面却让自己很难全身心投入。十几年后整理女儿相册,她发现自己仿佛失忆,想到永远丧失了这段时期力有关孩子成长的宝贵记忆,眼泪顿时就下来了。
“父母被最重要的资产被夺走了,那就是注意力。他们把注意力从自己最重要的人身上转移了。” 宾大教授Stew Friedman这样说道。
但这还不算完,Friedman还提到了一种溢出效应。当孩子年龄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还不能理解爸爸妈妈的一些负面情绪其实是因为工作,他们往往会错误地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变得又担心又困惑,“是我做错了什么让爸爸妈妈不高兴了吗?”这种错误归因如果不能及时纠正,那么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工作和育儿,似乎处处都在因矛盾而冒火。
02
当父母真诚面对自己珍视之物,
孩子也会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
在Friedman看来,如果用领导力的思路来考虑工作与育儿的问题,那么问题就明朗起来——面对矛盾,不仅要找到解决办法,还要找到可以帮助自己的资源。这就一下能找到至少四个方面:工作、家庭、社区、父母自己。
于是,“四方共赢”(four-way wins)的概念就诞生了。Friedman认为,对中产父母来说,最好不要只想着牺牲工作去育儿,或是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去工作。
就像前面说的,一个理想的领导者会做设想一个目标,激励其他人加入他们,并建立起信任关系。“四方共赢”是实施的策略,那么目标是什么?
这个目标其实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有的人会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也有人更重视个人发展,还有的人或许认为对社会的贡献更重要。
不过,一个普遍问题是,有时我们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内化身边人的价值观。如今,社交媒体更是让人时常当局者迷,看不清自己真正看重什么。
朋友圈一张运动后汗流浃背的自拍,会让我们想,“我也得每天锻炼才行。”
看到网红父母发布自己为孩子生日派对亲手制作食物、包装礼物、布置场地,我们可能会想,“他们真有心啊!”
就算是和Friedman合著书的Alyssa Westring (德保罗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看到以前的同学成为了著名商学院的院长,她也会感到忧愁,为什么自己还没有成为院长呢?
但是,Alyssa做了其他人没有做的事,她和不同商学院的院长们讨论了院长的职责,包括管理预算、监督政策和筹集资金等,她幸运地发现自己对这些事并不感兴趣。她更希望自己能通过研究来帮助其他人,而她看重的这件事恰恰是院长没什么时间做的。
所以,真诚面对自己的价值观,尽量在顺应自己价值观的前提下,规划工作、育儿,是实现“四方共赢”的基础。
Stew Friedman为父母们提供了一张表格,让他们认真评估每个部分对自己的价值
很多夫妻的育儿矛盾,也是源于没有好好沟通过价值观,因为即便是夫妻,核心价值观可能也不同。这就需要沟通和求同存异。
Friedman认识一对来自得州的父母就是这样。妻子是管理顾问Emma,丈夫是投资经理Marcos。虽然他们都认为职业成功很重要,但Emma父亲的失业经历,让Emma非常看重对工作带来的经济安全感,而Macros是退伍军人,他更看重资历和晋升。
直到双方说出这些想法,Macros才理解,为什么Emma总是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咨询服务,甚至在床上还要抱着电脑工作,她害怕不工作就会影响收入。
虽然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不能一夜改变,但也让Macros和Emma更加理解了对方对工作和家庭的态度,也是他们接下来做出调整的基础。
除了伴侣,孩子们的参与也非常重要。直接和孩子聊聊价值观可以直观地了解孩子的感受,以身作则去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则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
亚特兰大的法官Anthony Aceto就和Friedman分享过自己和儿子的谈话。
“你觉得好妈妈和好爸爸是什么样的?”
“会照顾人并且爱他们。”
“那你觉得我们是这样的人吗?”
“是呀!”
这让Anthony对于孩子中的理想父母画像有了头绪。而让Anthony震惊的是,儿子还说喜欢他在家工作。之前他还一直为此感到愧疚,因为在家办公让他人在心不在,只有下班时间才能投入到孩子身上。
但现在,他意识到自己重视工作的态度对孩子也有正面影响,孩子们不仅能看到他的工作压力,也能看到他对工作的专注、职业操守和自信。这也很可能也会成为孩子今后对自己工作的态度。
住在丹佛的Lisa Davis和丈夫也对孩子们的改变感到欣慰。在确认价值观和规划时,夫妻俩很看重自己对社会的贡献,也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有环保意识的人。但他们很少在家里和孩子们直接聊这件事,取而代之的是身体力行。
他们会在散步时和孩子一起收拾路上的垃圾,这成了一家人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们也都把环保视为理所当然,女儿还说要在女童子军推广这个活动。
03
面对育儿的矛盾,
我们需要像一位领导者一样思考
Friedman提出的四方共赢的想法,看起来有些过于理想,但实际上,不管是对待工作、还是家庭、社区,甚至自己,都离不开这么一条准则——虽然每项任务各不相同,但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多去找可迁移的共性,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抢一个蛋糕(时间/精力)的对手,这也是属于领导力的智慧。
从一位领导者的眼光看待工作和育儿,除了它们争夺时间的矛盾,其实还有做“搭档”的潜力,很多经验可以相互借鉴。
就比如说工作和照顾孩子,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会:“换尿布、哺乳、吸奶和哄睡让我筋疲力尽。但当我去上班,专注于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个项目时,我又会精力充沛,感觉自己完成了一些事情。工作结束,我也可以用更好的状态回家照顾孩子。”
很多研究也表明了,除了经济回报,工作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成就感和目标感,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全职妈妈Amy Brenner之前一直在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工作,当孩子对编程有兴趣时,Amy过去的工作经验就派上用场了,她成为了孩子们的导师,还和孩子们一起创建了家庭网站,由孩子负责更新。目前,Amy还在考虑创办公司,为更多父母提供这样的变成工具,也给自己的事业找到新起点。
反过来,养育孩子的经历也能给工作带来很多有益的改变。有位爸爸告诉Friedman:“当爸爸教会了我如何保持耐心。在我成为父亲之前,工作中的一个小问题都会让我浑身不适。”
Friedman觉得,很多父母只是从来没有机会好好考虑过:工作可以怎么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养育孩子又怎样有助于我们的工作?
面对育儿这么一项长线任务,一位有智慧的领导者很有可能会考虑,怎么让它变得更有效率?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变成超人,这也不是Friedman的本意。相反,父母更应该做的是去寻找能够帮助到自己的资源。
家庭和社群就是突出的两个。Friedman曾经提到,随着育儿观念的变迁,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把育儿的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但这并不现实。有时,学会依赖身边的人,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让家里的老一辈帮忙带娃,也并不少见。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问题可能在于育儿理念有差异,价值观不尽相同。怎么办?家家有难念的经,但坐下来开诚布公地谈,总是解决矛盾的第一步。
对于社群,Friedman则探讨得更多。很多父母一听到这个词,就开始退缩了,说自己根本没实践参加社群建设,社群育儿简直天方夜谭。
但冰冻三尺也非一日之寒。像全职妈妈Amy和丈夫都算是科技极客,一开始他们也和邻居不熟,但某年夏天,他们在自家后院开了几次电影之夜,邀请先前不认识的邻居一起观看,这才打开了自己的社交圈。
这里社群的范围,其实比我们想的要广:参与孩子学习锻炼老师、运动教练可以算,同住的邻居可以算,父母自己的社交圈,比如一起健身的朋友,也可以算。
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国外的团建活动很多时候没办法直接拿过来用。但是,外滩君也看到一些很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比如不少家庭开始实践起了“抱团养娃”。
有些抱团家庭会在假期一起旅游,有些抱团的父母轮流照看孩子;
还有的社群走得更远,孩子们不仅一起学习,还相互做起了小老师,这学习效率和感受蹭蹭地涨;
还有的甚至整个小区都一起抱团,一大群孩子结伴跟着不同的带队父母读诗、种菜、做手工,即便父母需要工作,孩子的成长体验也照样丰富。
虽然有些也是父母们第一次尝试,但这何尝不是社群共同育儿的方式呢?
尝试运用创造性的方法,是Friedman认为的优秀领导者的又一品质。回到育儿这件事上来,创造性的方法意味着父母能够改变一些惯常做法。
比如忙着24小时回复客户消息的Emma就决定,每天固定陪孩子的时间里,自己不用电脑,也不看手机,而是全心全意地和孩子玩一会儿。这个决定很正确,Friedman说,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更多的虚假陪伴,而是有限时间内的高质量陪伴。
除了父母自己的改变,更需要创造性方法的就是孩子,他们需要一同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之前流行说让娃“自鸡”,在这里,则有点儿让娃自己“培养”自己的感觉。
迈阿密妈妈Leah的经历特别真实。丈夫是平面设计公司的总裁,她是半全职妈妈,有一份兼职,家里最麻烦的就是家务。如果她白天干,那就不能专注于工作,而且家务全包也让她觉得不公平;但如果她晚上和丈夫一起分担,那么就只能早上给孩子们打包午餐,孩子们每天上学都着急忙慌的,丈夫也常常因此吼孩子。
如果让孩子们参与做家务,那父母的时间就充裕了。她不仅白天可以全心全意地工作,晚上也能准备好第二天的午餐。Leah想得很美好,但第一次实施下来,还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这也是运用创造性的方法常会遇到的——因为做不做家务都不会有惩罚或奖励,因此孩子们越来越拖拉,把原本下午就应该做完的家务拖到晚上留给父母;而丈夫Ryan督促孩子做家务也不积极,原本的计划难以推进。
但好在Leah和Ryan没有放弃。他们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了家务分配和奖惩措施,Ryan很喜欢这样的条理性。他也一改以前周末也不休息的习惯,周六晚上让副总裁代自己一会儿班,自己则参与到孩子的“周六游戏夜”。Leah终于比以前轻松了不少。
另一位单身父亲Dominic则比较幸运,他四岁的儿子有一天告诉他,很想学习怎么用吸尘器。Dominic自然没有拒绝,他也喜欢教儿子学新东西,在他的教导下,儿子很快就学会了怎么使用吸尘器,才四岁就时不时地能给父亲做家务搭把手了。
还有的受访者,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和朋友相聚的时光,让孩子们学会了自己吃晚饭,哥哥姐姐也会照看弟弟妹妹几个小时。还有的家庭建立了一个电子活动日常表,父母和孩子都会提前把自己的行程填进去,出差、兴趣班等,这也让孩子对自己的行程更有掌控,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自我监督和时间规划的能力。
当然,Friedman在研究中也从未回避中产父母面临的一系列可能无法解决的困难:比如怀孕给女性带来的职场歧视,甚至做到公司副总裁的妈妈都不能避免被另眼相待;还有和伴侣、家人在价值观上的冲突,有时即便是亲人可能也很难理解和接受对方的做法;还有夫妻在家务上的分工,也不是总能让双方都满意的……
但他提出的四方共赢的理念,仍然不失为应对育儿焦虑的一份指南。既是职场人,也是父母,这两个身份我们都无法舍弃,或许有些父母选择了全职带娃,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自己的事业。如果把工作和育儿看作“零和博弈”的老办法行不通了,那为什么不考虑一下这个新思路呢?
不过,Friedman也说,我们讨论了很多如何兼顾工作与育儿,但也别忘了,要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积极心态。更好的状态总是从更好的自己中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