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曾总结过:“孩子是否能学会管控情绪,是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哪怕是哭闹,也要合理对待!”
而对于2岁多、3岁,不仅开始需要面临离开家长,且心智未成熟,还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哭闹似乎已成了必经之路。
小区业主群里,一位宝妈向大家求教。因为她女儿丫丫刚去了2周幼儿园,如今不仅孩子自己不肯再去,幼儿园的班主任也建议带她回家引导一段时间。“这不相当于劝退吗?丫丫看起来活泼可爱,怎么了吗”,平日里在小区也碰到丫丫的其他业主都感到疑惑。
“哎,我女儿从去幼儿园第一天开始,从家里就开始哭,更别提到幼儿园分别的时候,简直就是嚎啕大哭”,丫丫妈妈无奈说到。而且,除了与妈妈分别的时候又哭又闹,甚至直接坐在地上外,在幼儿园里也是完全不听老师的安排,不肯吃饭也不肯睡觉。
大家听了丫丫妈的“吐槽”,也实在想不通平日里看起来乖巧的小女孩,怎么如此抗拒上幼儿园呢?直到一位担任幼儿园园长的业主解释了缘由,大家才知道孩子哭闹原来与父母的引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元凶一:对幼儿园不熟悉
儿童心理学指出,当孩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或者人时,会对一直陪伴的父母、家长产生依恋感,而这种感情将引起孩子内心感到不安、焦虑,进而产生痛苦、难过等负面情绪,这便是分离焦虑情绪,也是一种正常心理反应。
而孩子需要离开父母、家长,独自到陌生的幼儿园,分离焦虑情绪自然便产生了。这也提醒了家长们要细心观察,一旦发现孩子有类似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安抚、处理。
早在20世纪时,美国知名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就已经指出,孩子对于陌生的环境会做出诸多联想。如自己会待多久、期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充满未知的事情,进而内心缺乏安全感,恐惧感“爆棚”。
家长们可以事先带孩子到幼儿园参观、熟悉,同时也要教导他学会区分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现实。如此一来,孩子不仅不会对幼儿园感到陌生,也不会让自己做出诸多让自己产生恐惧心理的联想。
元凶二: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幼儿园创始人福禄培尔曾说过:“幼儿园是孩子人生里的第一个集体,也是第一次体验集体生活的场所。”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第一时间适应集体生活,毕竟幼儿园老师不可能只照顾一个孩子,这与家庭环境有着极大差别。
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家长除了要提前进行心理方面的教导,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保证可以在老师未能兼顾的时候,照顾好自己。
孩子的哭闹并非无缘无故,尤其是刚刚去幼儿园,诸多负面情绪都是有不同的缘由。而玛丽亚·蒙台梭利指出,教育是优秀人士的摇篮,没有“坏孩子”,只要有正确、合理的教育,孩子就能克服各种问题。
李玫瑾教授在讲座里建议家长“3岁要建立好依恋关系,6岁之前懂得遵守规矩,12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不难看出,在孩子上幼儿园阶段,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十分重要。
也就是说孩子在3岁前尽可能与父母待在一起,彼此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满满的爱意,清楚明白自己是被爱着的。如此一来,哪怕上幼儿园需要短暂的分离,孩子也不会缺乏安全感、产生焦虑。
如陪伴孩子一起玩耍、睡觉,又或是给予拥抱、表达爱意等。同时,父母还要牢记,切不可随意说出“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你这么不听话,我们都不喜欢你”等带有威胁的语句,因为还不懂得辨别真假的孩子很可能会信以为真,质疑父母的爱与失去安全感。
孩子之所以畏惧上幼儿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照顾不好自己。哪怕只是简单的吃饭、上厕所等都因为时刻有父母、家长帮忙,失去了独立自理能力,自然也缺乏自信与安全感。
易卜生曾说过:“最坚强的人莫过于最独立的人。”
当孩子能自己吃饭,独立上厕所,就算老师无暇顾及也能生活得很顺利,那么孩子又有何畏惧呢?所以,家长们在送孩子入读幼儿园之前,一定要培养孩子拥有足够的自理能力。
在家里,父母、家长对孩子都是千般宠爱、万般照顾。但到了幼儿园,老师不可能给予一对一的照顾,孩子也需要与其他小朋友相处。这时候,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产生负面情绪,能否进行自我调节与管控,不仅关乎孩子在幼儿园是否过得愉快,还会影响他的交际。
而根据儿童心理学可知,一般2至6岁是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时期。家长不仅要包容孩子的负面情绪,与孩子约定好发泄的方式,让孩子学会正确释放情绪的方法。
同时,还要引导孩子掌握从各种情绪中“走出来”的方法。如做运动、听音乐、一个人冷静、与他人交流分享内心情绪等,找到合适自己的排解、调节方法。
当然,教育孩子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父母们寻找到合理、正确的方法循序渐进的慢慢引导。
枕边育儿寄语:
李玫瑾教授等育儿、心理专家等都普遍认为:“当发现孩子有了问题,或是教育他很吃力时,说明问题早已存在,且与父母的言行、教育方式密不可分。”这也提醒了家长们,或许看到的只是孩子抗拒去幼儿园,哭闹不止,殊不知平日里的教育方式有了问题,及时根据孩子的状况调整教育方式是关键!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