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德智体美劳并重成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普陀区洵阳路小学系统谋划、整体规划课后服务课程,满足学生成长的多元性、个性化需求。
为了让课后生活更充实更有意思,洵阳路小学将课后服务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是安心作业时间,第二时段是缤纷欢乐时光,核心素养培育被融入课程之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精细化微课程
培育良好学习习惯
精细化微课程是学校为一年级学生定制的课后服务课程。洵阳路小学副书记郑煜介绍,“我们学校有一项坚持了10多年的传统,那就是为一年级学生开展PCDP儿童发展画像式评估,我们从认知、运动、语言等方面对学生构建画像,相关数据显示,刚入学的学生精细动作水平偏弱。而精细动作训练对促进大脑发育、提升学习专注度有积极帮助。”
基于这一发现,学校依托课后服务时段,对低学段学生开设串珠、贴画、扭扭棒、木棒DIY以及运动协调等精细化微课程,在6岁最佳矫正期,帮助学生培养专注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每节课30分钟,教师会从“反应速度、身体协调性、专注力、灵敏性和上下肢力量”等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关注和指导,针对问题进行及早干预,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满足成长需求。
精细化微课程
初入学时,晓斌同学在翻书、写字等方面问题频出,曾有做事拖拉、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情况。测试显示,晓斌认知水平较高,但是运动能力较弱。于是,学校通过精细化课程帮助他改善。从一开始协调性不达标,到后来一分钟跳绳119个,晓斌在踏步、跑步、游戏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在软陶制作、拼贴画等活动中训练了精细动作,更通过参与戏剧演出,变得越来越善于表达。
晓斌的变化体现了精细化微课程的矫正价值,这一课程也助力许多学生提高了专注度,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趣又有料
多彩课程整合各方资源
对中高年级学生,学校设计了一系列“有趣又有料”的课程,进一步促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立足自身特色,学校结合“区项目资源清单”,整合家长、社区、俱乐部等三方资源,设计了40多个综合活动课程,分为体育、艺术、科技和非遗活动课程四大类。
足球、棒球、排球、啦啦操……每到课后服务的社团时间,学校操场上总有热闹的体育活动。学校与专业俱乐部合作,开设了11项体育课程,其中不乏腰旗橄榄球、旱地冰壶、击剑等特色项目,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激发对运动的兴趣,同时锻炼身体协调力。
课后服务体育活动
三年级学生王恩彤爸爸谈道,“学校课后服务提供了丰富的素质类活动,孩子每周参加跳长绳社团,既锻炼了身体也结交了小伙伴,我们家长不用到社会培训机构报班,减轻了经济负担,性价比很高。”
此外,学校在艺术、科技和非遗活动课程方面也动足脑筋。校本化的艺术活动课程,引入上海电影学院优秀戏剧专家资源,打造校剧《国歌的诞生》,通过教育戏剧、古典舞、民族鼓等艺术熏陶,温润孩子们的心灵;非遗活动课程引进“景泰蓝掐丝珐琅画”和“朱氏绳艺”2个非遗项目,展现民间手工品制作的匠人精神;科技活动课程聚焦高品质,建立9个科技类社团,与中国教育学会科创教育发展中心联合开设“科创大赛”“CC城市创造者”“无人机编程”和“图形模块化编程”4个项目,让学生在赛事活动中深化创新意识。
课后服务艺术、科技活动
一系列课程的深耕结出了累累硕果——学校戏剧项目、艺术团队曾荣获上海市学生戏剧节少儿歌舞剧专场二等奖,上海市中小学生情景剧比赛一等奖、上海市“军歌嘹亮军旗飘扬”展演活动一等奖,第一届上海市中小学生戏剧节最佳改编剧本奖、优秀演出团队称号等多项荣誉;近两年学校参与市级科技竞赛获奖10人次,区级科技竞赛获奖近50人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如今,洵阳路小学每月会对学生和家长开展课后服务调研,适时调整并丰富课程内容,实施弹性参与制度。正如校长朱乃楣所说,“让学生在多彩而温暖的课后时光中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更有效的成长。课后服务的实践和探索,提升了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幸福指数,也缓解了家长担忧。”
来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