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到肇庆市第十五小学参加“大手拉小手”体育衔接课程。受访单位供图
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到肇庆市第十五小学参加“大手拉小手”美术衔接课程。
受访单位供图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相互呼应的两个教育阶段,做好幼小衔接,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1年,肇庆市端州区推动6个幼儿园和6个小学教育集团试点结对,在园校联合教研、幼小环境创设、幼小课程衔接、家园校携手共育等方面实践探索,成功入选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项目)。
两年来,该区从“区域试点”向“全面铺开”转变,实现园校结对全覆盖、幼小衔接一体化。
南方日报记者 施亮 通讯员 杨志明 邹沛明
联合教研
深度推进园校结对
正值读书月,肇庆市第一小学与肇庆实验幼儿园共同开展主题为“探讨幼小阅读 科学双向衔接”联合教研活动。园校双方教师分别作高品阅读主题分享,针对在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读书环境的创设、家校协同合作、如何教识字、如何进行朗读指导、如何培养专注力等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
近年来,在端州区,这样的园校结对、联合教研的活动越来越多。端州区教育局通过走访调研,梳理出该区幼小衔接意识薄弱、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存在超标教学、超前学习、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立起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项目联合教研制度,加强幼儿园与小学双方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具体包括三方联合教研机制、课程双向互动机制、教师交流机制、联合研修机制、幼小班级联谊机制、幼小互评机制,一改以往只是带大班幼儿提前到小学参观等单一形式,园校深度结对,形成双向衔接意识。
在教研工作上突出深度联合,结对园校推动幼儿园与小学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深度联合教研。以问题为导向,围绕衔接过程中幼儿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维度,试点校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试点园同步研究入学准备活动,积极构建符合实际、有效促进幼小衔接的课程体系。
环境创设
过渡衔接有温度
在肇庆市百花园小学一年级教学区,走廊处设有臻趣园、植物角、读书角,新生们可在此舒适的环境中涂鸦嬉戏、除草种花、阅读书刊;每班教室内的展示栏和黑板报,贴满了学生们的书法画作和手工作品,是幼儿们培养乐于表现、展现自信心的窗口。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离开熟悉的伙伴、进入全新的环境,幼儿容易因不适应而产生学习困难,甚至心理障碍,而处于这个成长阶段的儿童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进行幼小衔接工作时,学校重视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在幼儿刚就读小学一年级时布置学校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
“看似简单的生活学习环境创设,能让幼小过渡衔接充满温度。”广东省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成员、肇庆学院教授李晖介绍,环境创设上应注重细节,要立足于儿童的视角,以儿童的发展和需求为关注点,才能更好地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
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端州区还在优化“软环境”上下功夫。如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循序渐进将每节课的时间延长,在小学一年级阶段则将课时缩短,并为低年级重新调整了上下课铃声,衔接阶段处处体现关爱。
课程共建
让学生爱上课堂
“海娃急忙拔了几根羊毛,搓成一根毛线,把鸡毛信拴在了老绵羊的尾巴上……”在肇庆市第十五小学与肇庆市第三幼儿园共讲传统文化故事活动中,幼儿园大班小朋友詹峻铭绘声绘色地讲述《鸡毛信》的故事,小学的小哥哥姐姐们为他加油鼓劲。
这是肇庆市第十五小学在幼小衔接方面做出的有效尝试。学校邀请结对幼儿园的大班孩子到校园,参加升旗仪式、入队礼、读书节等活动,还会安排一年级学生用“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向幼儿讲解校园文化和进行课程体验。该校还设置特色衔接课程,针对一年级新生创设了围棋课、积木课、手工课、唱教、演教等符合小朋友年龄特征的课程。
课堂是幼小衔接教育的主阵地。端州区要求园校强化合作共建,不断优化丰富课堂内容,打造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的幼小衔接课堂,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学习。幼儿园推行“一日生活皆课程”,让幼儿在养成中习得,亲身感受小学生活;小学一年级要求善用绘本开展教育,将教学内容融入活动化、任务化的课程之中。让课程的实施从预设走向了生成,课程实践从原来的目标导向转向了追随幼儿的需求。
以肇庆市实验小学和端州区育才幼儿园结对为例,该校积极探索“玩学练拓”课堂教学模式,让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一年级新生求知欲,并设计了“木棉花开”幼小衔接校本主题实践手册,以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活动为手段,让幼小衔接课程更灵活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