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目前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的老年人比例达66.47%。隔代育儿的女性老人城市中占71.95%,农村中占73.45%。
2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的占总数的60%~70%,其中有30%的儿童甚至是被放在祖父母家里抚养照顾。
由此可见,“隔代育儿”是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而这“普遍”当中蕴含着深深的“无奈”。
(一)每个人都各有各的不易。(1)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严重。
有的地方,若老人的儿子(无论在当地还是外地)娶妻生子了,如果他们不过去帮忙看孩子,村里人就会说闲话。
有的老人心疼儿子辛苦,喜欢孙子孙女,于是主动帮忙照顾孩子,即使又累又不落好,也依然在坚持。
有的老人担心,如果此时没有答应儿子帮他们照顾孩子的要求,将来自己老了病了,害怕儿子或媳妇记仇,对他们不管不顾。所以,即使不愿,也不得不无奈为之。
(2)年轻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单飞。
大多数家庭只靠一个人的工资不足以支撑。如果两个人都出去上班,孩子势必需要老人帮忙照顾。
找保姆?一方面需要一笔不小的支出,另一方面保姆毕竟是外人,是否会真心对孩子好不敢保证。
所以,即使年轻人多么不希望和老人在一起生活,也不得不将老人请过来,帮忙照顾孩子。从此开始了一边离不开老人、一边吐槽老人的大家庭生活模式。
(二)如果隔代育儿在所难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无论是出于无奈还是责任感,大数据在眼前摆着,“隔代育儿”的普遍性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现象,而且我们或许就是其中一员。
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作为夹心层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是一边需要老人帮忙,一边吐槽老人闹心吗?是但凡遇到冲突,就觉得老人错了,一味让老人改正吗?若是不改或改不了,就是老人错上加错吗?是用人的时候笑着,没有用处的时候就送出去吗?如果我们有起码的道德感和良知,我们都应该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1)掌握好分寸感与界限感,和老人做一些事前约定
中国家庭关系复杂,多半源于界限不清。
有的人管了不该管的事,有的人忽视了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有的人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安排做事,有的人一边恨着一边依赖着……
如果想要和老人一起长时间生活,分寸感和边界是必须要立起来的。尤其对一些搞不清状况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小事糊里糊涂,大事原则分明。
小事,比如今天给孩子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怎么吃饭、到哪里去玩、看几集动画片、午睡几点睡觉……这些事都是小事。老人做得对错与否,不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可。
尤其面对难以沟通、不愿改正的老人,提出这些问题,无异于给自己心里添堵。因为说八百遍也没有任何作用。何必斤斤计较?
而且,在小事上越计较,在大事越难达成一致。因为抵触情绪是有惯性的。我们要学会和老人友好相处,学会抓大放小。
在大事上,一定要认真沟通,争取老人的配合。
在我看来,有两件事比较重要。
【1】——养与教:
当孩子做错事我们教育他的时候,告诉老人不要直接干预,因为老人越心疼越溺爱,越容易教坏孩子。如果老人认为我们做错了,可以事后单独沟通,以达成一致。
老人帮忙带孩子,重在“养”;我们作为父母,重在“教”。我们不要奢望把“教”的责任都推给老人,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同时,当我们发现老人教孩子的方式不对,我们说了数次又没有改观时,我们要懂得放弃对老人的指责和要求,转而加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从我们这里得到正确的引导。
要相信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远大于老人对孩子的影响力。(除非孩子是留守儿童)
【2】——杜绝无意义的“心疼”
告诉老人,即使心疼孩子,也不要反复地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太辛苦。
因为我们越这样说,孩子越容易自怜。
而且,说这样的话毫无意义,我们既不能现在帮孩子上课学习,又不能将来代替他们工作生活。
大家都在努力,无意义的心疼只会影响孩子前进的动力。
我们可以把“心疼”落在行动上,比如给孩子做一些可口的饭菜,陪孩子出去玩一玩,聊聊天,放松放松。
(2)不要奢望老人改变,而要告诉孩子何为对错。
所有的婆媳矛盾,都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的言行不满意,却无人去改正。
没有人去调整想法,接纳不满意之处;也没有人去调整做法,改变让人不满意之处。所以,矛盾来了,争吵也来了。
改变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改变一个老人,更是难上加难。
首先,有的老人觉得自己是长辈,有权威在,为什么要听小辈的话去改变自己?
其次,他即使知道自己的言行不太合适,可是延续了几十年的生活方式,怎么可能一朝一夕就发生改变?
与其改变老人,不如调整自己的心态接纳这样的老人,同时去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行为。
【例】——冰淇淋。
与其告诉老人不要随意给孩子买冰淇淋,不如告诉孩子,不能频繁地吃冰淇淋,会影响你的肠胃功能,影响你长高。
如果孩子某一次吃完冰淇淋肚子痛了,我们就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强化冷饮对孩子身体的害处,让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我们的话。
只要孩子懂得“冰淇淋可以偶尔吃,但不能常吃,否则就会影响身体”这个道理,他就会做出正确的行为。
包括:
不和爷爷奶奶哭闹着非要吃冰淇淋;当爷爷奶奶问他吃不吃的时候,他会给出他认为合适的选择。我举这个例子,是因为我儿子淏仔就是被我这样引导的。
他是个非常喜欢吃好东西的孩子,可是即便如此,他依然会对奶奶说:“奶奶,我不吃,我前两天刚吃过,不能再吃了。”
婆婆那天回来对我说:“淏仔真懂事。带他出去玩,周围有几个孩子都在吃冰淇淋,问他要不要,他竟然说不要。”
那时候,淏仔才四岁。
如果一个孩子哭闹着要东西,没有几个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能够拒绝得了。隔辈亲,不是说说而已。
我们不要指望爷爷奶奶去狠心拒绝孩子,而要教会我们的孩子不要大哭大闹去要东西。
这个差异,希望我们能分得清。
若是能看清这一点,并且做到位,相信大部分与老人的育儿矛盾就会消失。
(三)结束语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指望他人改变来配合自己,那么这个过程一定是痛苦的,而且结果也不会太乐观。
若是我们调整心态,将我们的目标变成求同存异接纳彼此,共同致力于引导孩子更好地成长,那么我们才能作为更合适的言行,不但有利于大家庭的和睦,而且还会给孩子做出一个很好的人际关系示范。
最后,多说一句:
不要以为老人身上传统问题太多,观念老旧,相处麻烦。其实,如果我们转换思路,正向看待问题,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所在。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会提高他步入社会之后的社会情感能力。
世界是客观的,但人的想法是主观的。
凡事都有阴阳两面,看我们着重哪一面,想让哪一面发挥作用。
——END——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