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博上有个热搜——父母让孩子窒息的教育方式。
点进去是无数孩子对父母的控诉:
这些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不断告诉孩子家里多穷,自己多辛苦,甚至在外面吃顿饭都只点一人份的,省下来给孩子吃。
这些家庭当中的大部分其实都没有穷到揭不开锅,甚至小康及以上水平的也不在少数。
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只是想以此调动孩子的斗志,让他们更努力学习、更上进、更孝顺。
特别是一儿一女的二胎家庭,不少父母信奉“富养女儿,穷养儿子”的理念。
刻意让男孩过苦日子,体验挫折感,培养独立的性格以及坚韧的意志,对女儿,即便不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也至少在物资上的要求,更会尽量满足。
到现在,抖音也一堆这样双标的对比视频。
比如,女儿的房间,粉粉嫩嫩公主风的精装修,镜头一切到儿子房间,画风立马突变,装修简陋到仿佛不是同一所房子。
这些家长往往还以此为荣,拿儿子的房间出来取笑嘲弄。
他们觉得,“穷养儿”,就能避免让男孩变成一个只会享受、不求上进的公子哥,“富养女”,就能避免女孩因物质短缺而被人骗。
但可悲的是,在“穷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无论男女,最后大部分都未能如父母所愿。
02
被穷养长大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知乎上有个网友,从小到大,父母就一直给他灌输家里穷的思想,导致他直到现在精神上时时刻刻都被匮乏感填满。
做什么都束手束脚。
上幼儿园,被同学妈妈看到了自己袜子破了两个洞,表面上云淡风轻,却再也不愿意去那个同学家里玩;
高中第一次叫出租车,会因为不熟悉各种按钮,从上车开始就小心翼翼地观察车内按钮,生怕自己弄错出丑。
不善交际。
同学过生日,会觉得凑份子太贵而不参加聚会;同学提出要来家里玩,因为觉得家里条件不好而拒绝,导致从小打大他人缘都不太好。
不懂分享。
小时候有同学来家里玩,最先想到的是把自己爱吃的零食藏起来。
即便现在有钱了也改不了抠抠搜搜的毛病。
消极被动,敏感自卑。
喜欢的东西不敢去追求,物质类的会觉得自己买不起,精神类的认为自己配不上,很轻易就被别人的一句负面评价击垮。
遇到相亲,第一反应是衡量一下自己会不会与对方差距过大,如果差距大就会没底气。
甚至当被别人发现自己没吃过哪种水果时,自尊心都会-10086,难过很久。
被穷养长大的孩子,有的人,即便长大后早已摆脱物质上的匮乏,成为很优秀的人,但一生都活在“贫穷”的阴影之下。
还有的人,小时候越缺什么,长大后就越看重什么,变成一个拜金、甚至采用极端方式疯狂敛财的人。
那种“穷”,是精神上的,一辈子如影随形。
我们这一代,的确很多家庭生活都比较拮据,选择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多都是不可控因素。
但现在的孩子,家里基本上已经不会有这样的状况了,如果一味地刻意在物质上去亏待孩子,只会得不偿失,真的把孩子从里到外都养穷。
穷养,根本养不出一个精神富足又自信的孩子。
03
关于这个问题,杨澜曾分享过她的育儿经:
无论是穷养还是富养,都不是问题的核心。
问题的核心是,你让他们从小把钱、情感、价值、精神能够放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上。
而她,也一直都是这么践行的。
她事业成功,但不曾错过孩子任何一个关键期,甚至为了孩子做过全职妈妈;
在儿子8岁前陪他游历15个国家,鼓励孩子的兴趣爱好;
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谈心,认真帮孩子解决在学校的烦恼,尽可能给予最多的陪伴;
面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她都不马虎、不敷衍,并提醒自己保证做到!
在这种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两个孩子,都很成功和优秀。
而一档装修节目里的另一个三口之家,他们是贫穷的,跟杨澜截然不同的家庭。
一家窝在10平米的陋室,睡上下铺、没有电视、与别人家共用厕所、厨房小得只能那容下2个人转身,甚至连油烟机都只能用风扇代替。
但这家人却活成了无数人羡慕的样子,父母恩爱,儿子阳光开朗。
家里再穷,父母也不会跟孩子哭穷,反而花最少的预算用心去呈现生活当中的仪式感;
不能去旅行,也看不了电视,家里却有上万本藏书。
每晚,爸爸妈妈都会陪孩子阅读,带给孩子知识的同时,也增长孩子的见识。
即便物质贫乏,也把孩子培养成了自信、开朗乐观、内心丰盈的人。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关键不在物质,而在于是否能让孩子精神富足。
穷人有穷人的养法,富人有富人的养法。
当孩子问“家里富不富裕”时,不富裕的,千万被遮遮掩掩,富裕的,也别刻意欺骗孩子。
因为穷养、富养都不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爱的滋养和陪伴。
身体力行地去教会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健全的人格,不用力过猛,也不任其生长。
点个在看,愿你的孩子无论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家庭,都能成为一个内心丰盈而又的人。
*本文部分图片、资源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