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见过在课堂上做实验、做手工,那么你见过在课堂上烧鱼吗?而且还是在一节地理课上!
只见上课铃响后,一个八年级的男生在教室后忙碌着,三下五除二就就完成了前期处理、调味、下锅等一系列动作。二十分钟后,鱼香飘满了整座教室……
这样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一幕发生在杭州橄榄树学校,至于为什么地理课会变成“烹饪课”,事情还要从一条微信说起——
前不久,罗老师收到了一条来自学生的微信。
“老师,我可以在课上烧粤菜吗?”
罗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震惊,“第一次有学生提出想在课堂上烧菜,我开始以为他在和我开玩笑!”
但在随后的交流中,罗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居然是认真的!
罗老师是八年级《人文地理》学科的任教老师,最近刚好带学生们上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单元。
在前几节课中,罗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等地的风土人情,还与大家分析了自然环境对当地人生产生活以及饮食习惯上的影响。
后来,罗老师把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希望大家能够小组合作,自己搜集资料,给同学们上一堂有趣的地理课。
“之所以让学生自己来上这节课主要是想培养他们前期调研以及整理归纳的能力,讲好一堂课需要搜集非常多的资料,如何筛选、整合、归纳,并且最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展示。相信通过这一次当‘小老师’的体验,大家在这些方面都会有提升。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总结反思,每节课我都留了最后十分钟的时间来给同学们的这堂课进行点评补充,希望大家能查漏补缺,下次做得更好。”
沈同学所在的小组抽到了“珠三角地区”。拿到主题后,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让同学们印象深刻,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果呢?
“有了,做道地方特色菜!”沈同学的小脑瓜灵光一现,“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从饮食入手,让同学们亲自品尝,大家肯定印象深刻。”
沈同学的想法得到了其他组员的一致认同,于是就有了和罗老师在微信里的那段对话。
在了解沈同学的意图后,罗老师也从最开始的震惊变为了赞同,“但由于教室条件有限,我告诉学生,在此之前我还需要向年级组长报告申请,万一不行,可以趁着周末在家录一个做菜的视频。”
得知学生的这一需求后,年级组长当即就同意了罗老师的申请,“组长和我说,学生的想法必须想办法实现,但教室里空间较小,让我把那堂课的地点放到实验室。”
罗老师那边搭好了“舞台”,沈同学这边也没闲着,做一道什么菜最能体现当地的饮食特点呢?
经过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大家决定做一条“清蒸海鱼”,“珠三角靠海,海产丰富,当地居民的饭桌上少不了这道菜。再者由于天气原因,当地居民口味清淡,海鲜的做法基本上会选用清蒸的方式,同时也大大保留海鲜本身的鲜味。选择这道菜,很好的体现了当地的饮食习惯以及地理特点。”沈同学解释道。
罗老师原本还担心沈同学做菜会“翻车”,没想到沈同学自信满满,因为他已经有近四五年的“厨龄”——
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沈同学就非常喜欢在厨房看我妈妈做饭,久而久之他也就学会了。到了初中,学业相对繁忙,但沈同学一直保持着每周五晚上给家人做顿饭的习惯,“周五我放学比较早,大概三四点就到家了,所以我会做一些爸妈爱吃的菜,比如油爆虾、蒸海鲜、番茄炒蛋等,蒸鱼我早就在家实践了无数次,一定能够‘惊艳全场’。”
当天上课前,沈同学提前让爸爸从家里送来了蒸锅、蚝油、酱油等需要用到的物品,还从班主任处借用手机下单了一条海鱼。万事俱备!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组员们分工合作。先由其他几位同学讲解珠三角地区的基本情况,沈同学在教室后“备菜”,等到海鱼出锅,再由沈同学为大家讲解珠三角的饮食文化,边吃边听。
二十分钟后,从教室后头飘来了阵阵鱼香,沈同学的清蒸海鱼出炉了。
这道菜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不一会儿就被大家一扫而空。在随后的讲课环节,同学们也听得相当认真。
一切都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但沈同学坦言,做鱼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小困难,“本来想在鱼肚子上切个花刀,让它更入味,但发现没有刀。还有去腥的生姜、料酒也忘准备了,幸好买鱼的时候店家送了几根葱。好在同学们都很满意,相信这对我们来说都是一节难忘的课。”
来源:升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