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城市商业银行中,江苏银行无疑是一匹黑马。而与其同样诞生于江苏的南京银行,也经常被拿来与江苏银行相提并论。
相同的是,二者的股东都十分给力,不断增持这些优质标的。例如,据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以来,南京银行至少连续3年以上每年都获得股东净增持且净增持累计参考金额超过亿元的个股合计30只。而江苏银行,同样获得股东连续5年净增持,累计净增持金额达到73.14亿元。
不同的是,江苏银行是千亿市值俱乐部成员之一,而南京银行市值却一直在800亿元左右徘徊。而在前不久品牌价值评估机构GYbrand独家编制的2023年度《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研究报告中,江苏银行排名第四,南京银行紧随其后。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其资产总额突破2万亿大关,以及今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双双增长,按我国银行系统重要性得分从低到高分为五组,南京银行最新的排名,闯进第一组。那么,是什么让号称“小白马”的南京银行,与江苏银行市值相差200亿?可以肯定的是,南京银行业绩向左、股价向右的背后,一定另有“隐情”。
信任危机集中爆发,或并非偶然
作为城市银行及二级资本市场的优质标的,投资者对南京银行的期待,显然不只是万亿资产管理规模,甚至也不是千亿市值,以及仅仅个位数的业绩增长水平,而是希望南京银行能够保持业绩稳定,让投资者对账面的“资产”放心。
据南京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2.2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超1600亿元,增幅近8%。存款总额达1.3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1200亿元,增幅10%;贷款总额达1.0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1100亿元,增幅超12%。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超240亿元,同比增长3.28%,其中,非利息净收入达106亿元,同比增长近7%,在营收中占比近44%,同比上升1.48个百分点;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超106亿元,同比增长5.26%。
尽管南京银行上半年业绩表现不俗,但是实际上,南京银行的股价低迷,却恰恰是因为投资者对其信心不足。究其原因,南京银行多次出现舆论风波,让投资者人心惶惶。
例如,去年7月初,南京银行行长辞任、更换印章、股价下跌、券商分析等一系列风波接连出现,加上南京银行在处理负面舆情时似乎反应略显迟钝,所以其负面信息不断发酵。
据了解,该类风波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起因是,此前,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行长林静然因工作需要辞去董事、行长及财务负责人等职务,董事长胡升荣暂代为履行行长职责。
核心高管职位变动如此之大,南京银行也因此深陷各种质疑。例如,有网友在小区群中称“南京银行窟窿很大”,并质疑改行信贷配置存在问题,建议南京银行的储户尽快转移存款等。
让舆论进一步发酵的,还有当时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会启用新公章的消息。十分诡异的是,该公告随后又被官方删除。
此后,又有媒体曝出林静然出任南京某国企副董事长等消息,更是让南京银行的这次舆情显得扑朔迷离。一时之间,南京银行可谓留言四起,甚至“濒临破产”等谣言也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尽管彼时南京银行紧急辟谣并宣称,散播不实信息的相关分析师已经公开道歉,但是依然没有平息网友及投资者的情绪。最终,该风波也随着其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公告,表示银行业务规模持续增长,经营效益稳步提升,而逐渐得以消停。
不过,南京银行经历这次风波,股价已经元气大伤,甚至在金融反腐、监管趋严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没有摆脱投资者对南京银行的各种疑虑。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南京银行的股价一直低迷了。
屡收罚单频繁踩雷,南京银行的AB面
据观察,在经历了多事之秋后,更多投资者也看到了南京银行的AB面,并因此而动摇信心。一面是资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并进入国家银行系统重点银行队伍。另一面则是其频繁踩雷,罚单不断,因此才让一些不实言论被过度放大,最终南京银行的股价,却成了舆论的“牺牲品”。
图源: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一面是资产总额规模及营收、净利润持续增长,同时在资产质量方面,其不良率多年控制在1%以下。与2022年数据为例,2022年报告期内,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0%,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397.20%,较上年末下降了0.14%。
不过,南京银行的另一面却是,其5年左右的时间,共收41张罚单,资金频频流入限制性领域,由此也导致银行同业业务起伏大,并逐渐丧失投资者对其信任。
过去数年,南京银行一直监管部门罚单榜的常客。例如,2020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连续公示十一张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全部剑指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各地分行,合计超600万元。
同期,南京银行被曝半年时间连续收了21张罚单,其中还有因为员工持续实施合同诈骗被罚的,成功上榜第三方机构推出的“2020年315银行欺骗客户榜”。
不过,在一些突然性舆论风波以及监管罚单不断地负面舆情影响下,一些券商以及股东对于南京银行依然充满信心。只是,券商机构抬高评级,以及股东逆袭增持,或许各有算盘。
例如,对于股东而言,在业绩相对低迷的时候出手增持股份,一方面能够提升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有较大可能成功“抄底”,实现较好的投资收益。不过,从长期来看,南京银行在城商行赛道中,依然是实力不容小觑的玩家,未来依然可期,所以还是不乏普通的投资者支持。
业绩增长放缓,南京银行“劝投”难“得逞”
据上半年财报数据可知,南京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较一季度下降3个百分点,业绩贡献主要来自规模、非息与拨备;营收增速较一季度放缓,压力主要来自利息收入放缓,虽然非息收入增速略有提升,但总体盈利能力略降。
与此同时,报告期间南京银行实现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6.3%,同比下降约1.2个百分点。据分析,南京银行的收入和业绩小幅放缓,主要压力来自利息收入,息差压力增加。
能体现南京银行经营压力的,还有前不久曝出的“南京银行南京分行”“劝投”事件。彼时,背后一张疑似该分行内部培训的图片在网上疯传。图片中文字显示出“如何说服计划提前还贷客户……用于投资理财”。一时之间,关于南京银行的各种舆论,再次将其推上风口浪尖。
图源:网络,疑似南京银行内部培训“劝投”图片
要知道,彼时的客户提前还贷热潮,本来是利息波动,市场自然博弈、理性选择后出现的现象。奈何到了南京银行那里,却成了建设性意见。
「于见专栏」认为,此类“劝投”事件,足以折射出银行同样普遍面临“资产荒”压力,这通过南京银行近年的贷款类业务增速就可以窥见一般。据其财报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末,南京银行的按揭、经营贷、信用卡等业务,同比增速均在下降。
例如,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南京银行按揭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41亿元,在已上市城商行中规模下降幅度最大。而且,除消费贷外,南京银行零售贷款余额也录得全线负增长。
而且,今年的金融市场,被指是低风险收益产品的“资产荒”时期,在业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均低于4%的现状下,虽然提前还贷的收益率比平均水平略高,但是鉴于提前还贷会给居民的现金流带来压力,对居民的资产配置更是提出了挑战,所以恐怕终究只是银行单方面的如意算盘。
因此,业内人士对此也提出警示,在当前金融环境并不稳定的形势下,南京银行让客户成功转投理财产品的概率也较小,而且或许有违当事人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被监管质疑不合规也是极有可能的。
而小小一张图片,之所以也引发了轩然大波,或许正是因为南京银行经历了之前经历一场较大的舆论风波,而其客户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南京银行了。而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南京银行的业绩增长放缓,也几乎是一种必然。而即使南京银行使出“劝投”等极端手段,恐怕也难以力挽狂澜。
结语
作为城商行中的佼佼者之一,南京银行原本是一个“好资产”,所以早期也获得了一系列股东的增持,市值也与千亿俱乐部的距离并不遥远。
只不过,在品牌危机公关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南京银行依然存在明显不足,所以也经常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而随着其“踩雷”次数的增加,其品牌信任度也在不断下降,普通投资者的信心也被消磨殆尽。因此,南京银行的股价与业绩,也经常是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更令人担忧的是,虽然南京银行的资产总额在不断创造新高、而且其营收、净利润也在保持平稳增长,但是整体业绩增速却在放缓。
因此,在各种更富想象空间的零售业务、贷款业务整体下滑之时,南京银行如何扭转困局,依然是摆在其面前的一道难题,市场也都在期待南京银行,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