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胡雷
出品丨牛刀财经
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年初定调:“2022年是非常重要的转折之年。”
当年浙商银行营收、存贷款增速均居全国性股份行前列,不良贷款率五年来首次下降。
最近,各大上市银行陆续发布了2023年中报。大家除了关注经营数据,对各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举措也颇为感兴趣。
其中,“浙商银行”的业绩报表非常显眼瞩目。
作为唯一一家总部在浙江的全国性股份行,最近几年虽然不断换帅,但业绩表现却是稳中向好。
据浙商银行财报显示,截止2023年6月末,浙江省内各类融资服务总量已达8812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为5435亿元,同比增长11.2%,给浙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财力保障。
但与此同时,有关浙商银行并非一帆风顺,接连被爆出屡次踩处罚红线,斥资买楼也遭受质疑。
那么,浙商银行到底是实力出众,还是虚有其表?
1、整体向上趋势良好
据浙商银行官网显示,2004年8月浙商银行在杭州正式成立。依靠着浙江省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成熟的市场化背景,浙商银行迅速发展,先于2016年登陆港交所,又于2019年11月开启了A股上市之旅,成为全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
浙商银行能有如此突出表现,离不开其稳中向好的业绩。
据浙商银行财报显示,2022年该行营业收入为610.85亿元,同比增长12.14%;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为136.18亿元,同比增长7.67%。
2023年上半年,浙商银行的营业收入又攀新高峰,收入为332.27亿元,同比增长4.68%;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77.43亿元,同比增长11.03%。
截至2023年6月末,浙商银行的总资产额为2.9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07%,其中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为1.6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40%;吸收存款余额1.8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42%。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21年年末的1.53%下降到2022年的1.47%;2023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再次下降到1.45%。
从2018年末到2021年末,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就在不断攀升过程,而如今终于下降,意味着浙商银行资产质量有所优化,正在完成“华丽转身”。
归根结底,要归功于浙商银行正在持续落实数字化改革、深耕浙江、五大板块、财富管理等四大战略。
近年来,浙商银行一直深化数字化改革,不但创新发布了“数智浙银”数字化战略品牌,同时提出并形成了“185N”数字化改革体系构架,让产业生态更加优化,在数字化金融方面领先同业。
作为一家浙江本土商业银行,浙商银行非常善于利用浙江经济发达的优势。在财富管理方面,光今年上半年,浙商银行就成立了多个部门,在零售业务板块方面更加专业化和细分化。
据中金公司研报分析认为,由于浙商银行新战略始终聚焦弱周期、小额分散的资产布局,更有利于在保持议价能力的同时降低资产风险暴露,对于金融需求最旺盛的客群能实现规模的可持续增长,态势增长稳定且良好。
除此之外,浙商银行为了满足自身经营需要,不断出手买楼。
2023年6月,浙商银行公告称,准备花费大约22.65亿元,拟购买深圳中洲滨海商业中心西塔1栋A座第1-21层,用来作为营业办公用房。
而在去年3月,浙商银行也发布过公告称,准备花费30.3亿元价格购置浦东新区浦东大道1500弄1号绿地创驿大厦A塔楼,用来当做办公大楼。
虽然有声音认为浙商银行频繁购入大量房地产,有“抄底”楼市嫌疑,但在浙商银行看来,这是为了银行长远发展做考虑,不但能为其成为一流商业银行铺路,也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2、屡次处罚拉警钟
不过,虽然浙商银行欣欣向荣的外表下,但其相关的负面消息其实并不少。
2023年7月,江苏银保监局发布了对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分行的行政处罚信息。上面显示,浙商银行常州分行存在“用信贷资金虚假存款、开立银票”以及“未审核票据业务的贸易背景真实性”等两大违规情况。
因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不但没收其违法所得7.2505万元,并对其处以140万元罚款。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浙商银行今年第一次因为违规收到罚单。
今年年初,北京银保监发布了1号罚单,责令浙商银行北京长虹桥支行针对贷款业务存在严重违规情况进行整改,并处以其50万元罚款。
没想到,才短短2天时间里,浙商银行南京分行又因为小微企业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收到了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行政处罚通知,并被处以罚款30万元。
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又对其开了罚单。上面显示浙商银行沈阳分行存在违法违规情况,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给予警告并处罚70万元罚款。
短短几个月内,浙商银行就在多地吃频吃罚单,屡踩红线警戒线。
据《商业观察杂志社》报道统计称,从2018年到2021年,短短3年时间里,浙商银行就已经多次因违规受到处罚,累计罚款金额超过1.8亿元。
除了接连不断的天价罚单,浙商银行的投诉率也较多,尤其信用卡业务属于重灾区。
深圳银保监局发布《关于2022年下半年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上面数据显示,浙商银行深圳分行的投诉率处于“领先”位置,高达每百营业网点投诉量216.67件/百营业网点,远高于中位数,位居榜首。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浙商银行,上面显示有将近270条投诉,原因主要集中在乱收费乱收利息、虚假放贷影响征信、盗用用户信息等。
2023年4月,一位用户留言称:“自己手机上连浙商银行APP都没有,却被告知欠费125元”。
无独有偶,2023年3月,也有一位用户留言称被浙商银行告知有80元借款没有结清,之前是60多。自己联系了浙商银行客服,但并没有查到相关账号和记录,每天却要遭受短信骚扰。不理解为何没有账号,却会平白无故多出80元钱。
作为一家规模和业绩都不断攀登的银行,如果消费者口碑不好,难免会影响声誉。很明显,浙商银行在壮大自己实力的同时,也应该引起对于内控问题的重视。
3、频换高层阻碍发展
浙商银行也存在高层频繁更换的问题。
2021年6月8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浙商银行行长徐仁艳、 副行长徐蔓萱和副行长和首席风险官刘贵山都以工作安排需要为由提出了辞呈,而在选出新行长钱,暂由副行长张荣森接任。
据公开资料显示,徐仁艳参与浙商银行筹建先后担任董事、副行长,时间长达14年,直到2018年4月才担任该行行长。此前,徐仁艳曾在央行浙江省分行、杭州中心支行等多家银行工作过。
没想到,徐仁艳等人的离开,只是浙商银行高管动荡的开始。
同年9月,浙商银行监事王峰因工作需要选择辞去该职务。12月时,因内部岗位调整,郑建明辞去该行副监事长、职工监事职务。
进入2022年后,先是沈仁康辞去了浙商银行执行董事、董事长、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及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之后副行长吴建伟也因为个人原因辞去职务。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浙商银行就至少有7位高管领导辞去职务,发展战略和业务走向也因此不断变化,难以稳固。
更令人担忧的是,浙商银行高层的贪腐情况也非常严重。
沈仁康在辞任一年多,便因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而被通报,并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一事。对此,浙商银行回应称,沈仁康早已经离职,其接受审查对该行经营并没有什么影响。
事实上,早在2020年,原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顾清良、浙商银行资本市场部副总经理邹建旭两位高管先后落马。
原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顾清良就因为受贿罪,被判刑14年;据黑龙江纪委建委公众号文章显示,浙商银行资本市场部副总经理邹建旭也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接受监察调查。
据《中国房地产报》报援引一位不愿署名的金融界人士表示,浙商银行经营风格一直都属于创新能力非常强,胆大又激进,不过在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风险,此前多位高管被查就说明了一定的问题。
不过,这些对于浙商银行而言,这些都已经是过去式。
据《长江商报》报道称,有了解浙商银行的业内人士称,该行高管换届的重点在于提高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程度,优化组织结构,以及加强人才梯队的培养。
现如今,浙商银行已经换帅两年,在新行长张荣森的带领下,也已经明确了自身的经营目标。从业绩报告来看,原来的危机也早已经解除。
不过,浙商银行要想真正逆转口碑,还需要做到“稳内核,控风险”。相信浙商银行在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能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