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学习好,将来有出息,家长一定要从小教会孩子一项关键技能:如何定目标。
哲学家爱默生就曾说过一句名言,“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尤其是小学阶段,孩子们普遍认为学习是老师、家长给的任务,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总是大人让做什么,孩子才做什么,推一步才动一动。
这样不仅家长费劲,孩子也会把能量都浪费在和家长对抗上,还有其他无意义的小事上,真的太可惜了。
其实小学阶段,只要孩子愿意主动、持续地跑起来,他就能轻松超越那些被家长推着走的同龄人。
怎样实现这一点呢?
答案很简单:让目标代替你,拉着孩子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前走。
可问题是,绝大多数家长并不会正确地定目标。
想想每年年初我们给自己立下的那些雄心壮志,什么减肥20斤,坚持每天运动,一年要看50本书,升职加薪,到最后是不是都不了了之了?
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教孩子定学习目标,迎接他的只会是失败和打击,而不是成绩的快速提升和期末的华丽逆袭。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搞懂“如何定目标”这件事,让孩子和我们自己都品尝一回目标实现的甜美滋味。
为了让你能更明显地感知,为什么以前定目标的方法是错的,我们以“让孩子坚持阅读”为例,来看看正确的目标长什么样,怎样定目标,孩子才能做得到!
一般来说,我们会这样给孩子定阅读目标:
坚持每天阅读,或者每天阅读30分钟。
可能最初几天,孩子的确会按你的要求去做,但他很快会因为厌倦、忙碌、遗忘等各种原因,中断这个目标。
直到很久以后,你发现这个目标又成了摆设,于是开始责怪孩子懒惰、没毅力、不上进,连这么简单的事都无法坚持。
但其实你知道,这个目标你自己也坚持不了多久的,对吗?
所以问题不是出在你或孩子身上,而是这个目标本身是不合格的,不容易实现的。
一个好的目标会自带吸引力,让人想去完成它!这样的目标具有5个关键特征:
只有数字化,目标才是可衡量的,孩子才能明确知道:今天到底有没有完成目标。
比如坚持每天阅读,这个目标就不如每天阅读30分钟来的好。
而每天阅读30分钟,又不如每天读5页《安徒生童话》来的好。因为后者相比前者,更具体,更容易被衡量。
孩子不用在读书前思考我今天要读哪本书,也不会因为阅读速度、专注程度的不同影响今天完成的情况(不管花了多长时间,都只需读完5页)。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每天读5页《安徒生童话》”这个目标是有终点的。
只要孩子坚持阅读,这本书总有读完的一天,这样孩子就能体会到阶段性的胜利滋味和坚持的成果,进而动力满满地开始读下一本书。
反观“每天阅读30分钟”这个目标,它是遥遥无期的,这会让孩子看不到完成的希望,最终放弃这个目标。
再来说说“可视化”这件事。
人是视觉动物,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的孩子更是如此。
为什么孩子普遍喜欢玩游戏,而不喜欢写作业呢?
原因就是游戏中有很多视觉化的元素,能让孩子清晰、强烈地感受到目标完成的快乐,而作业却不能。
为此,我们在给孩子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让目标看得见,摸得着。
比如,我们可以在一张大白纸上画出孩子每天要完成的目标。
如果目标是每天读5页书,那么横轴就是时间,比如一周,纵轴就是累积读的页数。
图片里是我给小样画的阅读记录表。
如果小样完成了当天的阅读目标,就可以给柱子涂色,这个涂色的动作能让他体验到完成目标时的满足感。
柱子里的红点是他的假想对手——小怪兽——累积读完的页数。
为了让孩子能战胜“对手”,我们设定小怪兽每天读4页书,这样孩子只要跟着目标每天读完5页,就能轻松战胜对手,获得成就感。
除了用图表的形式让目标可视化,我们还可以像这样,把孩子每天要完成的一系列目标画在纸上,目标下方的纸裁成条,反面写上“完成”。
这样孩子每完成一项,就可以把对应的纸条向上翻折,同样能体会到目标可视化的乐趣。
我们最常给孩子定的学习目标,就是和分数、名次挂钩的目标,比如下次考试考到95分以上,进入班级前3名等。
这类目标有一个很大的陷阱,就是孩子无法精确控制结果。也许孩子努力了,但是考试难度提升了,这样他依然考不到目标分数。
努力也无法保证实现的目标,显然不是好目标。
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挂钩,和孩子能具体付出的努力挂钩。
比如每天读5页课外书,做50道口算,把当天的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等。
这些以具体行动为导向的目标,孩子只要愿意,就一定能做到,自然比“考到95分”这类目标更能激励孩子努力学习。
为什么我们给自己和孩子定目标的时候,总喜欢定大目标,而不喜欢定小目标呢?
一方面是因为,小目标就算实现了,好像也不怎么厉害。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坚信“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的道理。定了大目标,就算实现不了,能做到中等程度,也比实现小目标要厉害。
可是事实却是,目标越大,带来的压力也越大。
当目标落在“恐慌区”时,大部分人的本能反应不是硬着头皮做到中等程度,而是直接逃跑,连小目标都实现不了。
孩子学习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要想长期坚持,就得让目标变小,变得容易完成,最好是落在“学习区”里,也就是比毫不费力的“舒适区”难那么一点点。
这样的目标既不会让孩子抵触,又不至于太无聊,能让孩子完成时有成就感。
如果目标不能给孩子带来价值感,那就只是一张普通的任务清单而已,无法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价值感?让孩子每天阅读5页数,不是为他自己好吗?”
道理是没错,孩子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他的未来。
但如果孩子不能从中体会到努力的价值和意义,那努力就等于苦差,孩子想逃还来不及,怎么会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呢?
想让孩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有用”,我们可以从“助人”的角度去思考:
孩子做这件事能对别人产生什么帮助?
比如读完故事可以讲给家人、同学听,练习口算可以帮妈妈算钱,学习书法可以给家人写春联。
要是你实在想不出孩子坚持做一件事的意义,那就请他当小老师,用他努力的成果来考你。
比如小样学钢琴的时候,要记五线谱,为了让学习不那么枯燥,我就经常假装不懂,问小样这是什么音,那是什么音。
小样发现他比我学得好,就一下子来了兴致,每次上完课回来都主动教我,对练琴也不那么排斥了。
当孩子的目标和他在乎的人有了联系,目标就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他能够帮助别人,体现自我价值的证明。
以上5点,就是定目标的关键,建议你反复阅读,多多实践。
如果你能趁早教会孩子如何定一个正确、可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就会带着孩子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向前奔跑,把同龄人远远甩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