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要杀孟浩然,我常常想,如果没有王昌龄远道而来游览,就会多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句。孟浩然当然不必死得这么早。然而,历史不能被追随。孟福子让王昌龄如此造访,永别红尘,又何罪之有?
当时孟浩然身上生了一个恶疮,想必是得了这个疮,现在也快要痊愈了。好朋友千里迢迢相聚,又如他风流豪迈,怎能拘泥于小细节,亏待朋友呢?自然美味的食物端上来,杯盘交错,忌口的医嘱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就一盘家乡的招牌菜——“汉江茶头鳊鱼”。生命并没有那么脆弱。谁曾想,就吃那么几口鲜味,痈疽恶发——“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死!此般情况,换了今天,又能有多少人“遵医嘱”而忌食?
孟浩然因此而死,王昌龄必定愧疚的紧。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孤高傲世的诗仙李太白,向来俯视下尘,叫此人爱慕钦佩,须有多难?然而“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对孟浩然,竟然如此直白的表示爱慕。“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要有多么大的才华跟人格魅力,才叫李白这样连帝王都不放眼里的诗仙这么仰视?足见孟浩然在当时是何等风流才俊!
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感,还表现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好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该是有多么大的不舍,孟浩然登船而去,李白呆呆地站在岸边,爬上黄鹤楼之顶遥遥相望,直至孟浩然乘坐的那叶孤帆,消失在天际,怅然若失,仍然不肯离去,唯见长江天际流!
是的,或许诗人骨子里都向往归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万水千山走遍。或许,只有孟浩然这一生,方是名副其实的隐居山林,不曾“事君”。诗书为伴,不曾仕途。“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首《春晓》之自然天成,怕是比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更通俗易懂,大巧不工。
再看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如他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般清淡自然,飘逸恬美,意境高远。短短十字,竟将一幅田园山水画,跃然纸上。这或许便是中国诗词的魅力。岂是外国文学比得过?中国文学之博大精深,国人没能好好沿袭,到底没能继承,当真遗憾之至。
吾怜孟浩然,
短褐即长夜。
赋诗何必多,
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
春雨余甘蔗。
每望东南云,
令人几悲咤。
——杜甫
遥想当年孟浩然虽然得罪了皇上不曾为官,终生隐居,却常与李白、王昌龄、王维、杜甫、张九龄等好友吟诗对饮。那年月舟船劳顿,交通极为不便,通讯更是困难。然而他们却可时常相聚,好友又岂在多?马蹄声声,雁字传情,该是多么期待而浪漫。
将门推开,好友突临门前——有朋自远方的惊喜,早也不再。登门造访,都是电话相约,少却了多少期待、惊喜之美好情怀。
总结
李白为什么要杀孟浩然?李白没有杀孟浩然。李白和孟浩然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因此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李白曾经杀害过孟浩然。孟浩然因疾病去世,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孟浩然在荆州一带多所游览,夏,孟浩然患背疽,卧于襄阳,当在本年。次年病加重,多有好友探看。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李白为什么要杀孟浩然”这个问题的详细解答,想必大家看完上面的内容后应该都有所了解了,希望上面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